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4-11更新 | 329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民族交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华夷一体”局面逐渐形成。隋唐都是从鲜卑族建立的西魏、北周一脉相承而来,隋文帝希望所有的民众都能以仁义之礼相处。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代采用册封、和亲、互市、通商、会盟等等温和的方式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文质、儒雅、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及仪态万方的华夏礼仪文明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遣使大唐,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华礼仪。

——摘编自冯敏《一体与多元: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新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初起时,针对反清革命志士的政治口号,蒙古王公“虽然知道这一口号的矛头是指向清朝统治的,但‘鞑虏’二字有着牵连蒙古的意味。”随着建国问题提上日程,革命派表示:“今后凡属蒙藏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皆得为国家之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之参政权”。1912212日,清帝洋仪在颁布的《退位诏书》中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39年,成吉思汗第30代孙、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布明确提出,“蒙古是整个中率民族的一分子。”

——摘编自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

材料三   1922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193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9年,毛泽东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民族文化和结构特点等问题,稍后提出“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这些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点,与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民族”内涵基本一致。

——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派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内涵。
2023-11-18更新 | 10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等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重视编写蒙学读本,编者多为知名儒者、才高博学之人,如司马相如、班固等都曾编撰过蒙学教材。编者充分考虑到了初学儿童的接受、理解能力,大多数读本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以韵文形式出现,便于儿童诵读记忆。编者还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识字读本《急就篇》,在让学童认识生字的同时,还教给学童姓氏名字、服器百物名称等知识。《急就篇》姓名中还体现了时代特色,如“桓贤良、程忠信、樊爱君、崔孝让”。

——摘编自贺科伟《汉代蒙学识字读本出版及其特点浅述》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真正意义的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4年出版,初等小学教科书,共10册)的部分课文选编:

篇名内容
第四册二十三课中国我中国居亚洲之东。五千年前文化已开。地球最有名之古国也。吾既为中国之人,安可不爱中国。
第六册二十课汽机英人瓦特,少时见壶中蒸汽,怪之,镇坐炉旁,以求其故,久之大悟,乃创汽机。
第九册二课政体国家之事,谓之政。政有三权。曰立法,曰行政,曰司法。
第九册三课法兰西法兰西,欧洲之望国也。文物制度,灿然具备。各邦多取法焉。其民性刚而轻。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蒙学教材编写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归纳清末蒙学教材相较汉朝呈现出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蒙学教育的社会功能。
2023-06-27更新 | 44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记载攻占事迹的连环图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某些基本特征。两汉时期出现了以壁画形式描绘有说教意义的伦理故事和奇幻神话传说,如《柳下惠覆寒女》《嫦娥奔月》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在保留下来的敦煌壁画中就有大量用连续性叙事性绘画表现佛教教义的故事,其中以《佛说九色鹿经》最具代表性。两宋时期,人们开始在书籍中配以连续性的图画,在使得版面愈加精美的同时提升了书籍的可读性。元明时期,在小说与剧本中出现了大量连续注释性插图,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记》和《西厢记》。明代流行的章回体小说中大多附有线描插图,有些书一回故事就附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被称为“回回图”。到了清代具有连续性情节的年画开始出现,如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耕织图”“棉花图”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叶,在外国漫画的影响下,“漫画”这一艺术表现与传播形式开始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并很快成为报纸上的常客甚至是固定内容。清末民初是我国漫画从泥沌走向自觉的时期,预示了它在历史舞台上必将大展拳脚。它既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个全新视角,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交流的新方式。1898年7月由谢赞泰创作,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时局图》是当今公认的中国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漫画。之后,漫画家开始大批涌现并入其中,经常发表作品的有何剑士、张聿光、马星驰、钱病鹤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莫谈国事》《内阁总理》《加入一等》以及《玩弄于股掌之上》《此之谓人民代表》等。

——摘编自陈维东主编《中国漫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连环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漫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因高丽朝贡使者往来频繁,告谕中书省限制其贡期及贡品数,“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礼……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同时亦将此意转谕安南、爪哇、真腊等国。进京朝贡的人员住在会同馆,“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在五日之数。”明政府还规定了各国入贡的贡道,要求朝贡船停泊在指定的港口,按规定的路线将贡品运送至京。

——摘编自李金明《试论明代外朝贡贸易的内容与实质》

材料二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出兵台湾。清政府郑重指出:台湾、琉球“二岛俱我属土……裁决固在于我”。1883—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占领越南。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自此,晚清封建宗藩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林龙飞《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材料三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粉壁(指法令、告示等写在粉刷成白色的墙壁上)是继承前代而来的,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邱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禁越诉、禁春季杀生,也有关系较远的榜文,如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而且在这些条文中多有“赏”的内容,这有助于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条文的内容、知道遵守或违反这些条法的赏与罚是什么,以起到宣传和警诫的作用。这些粉壁确保了宋代法律的下达,为地方司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摘编自马泓波《宋代法律由中央到地方颁布方式探析》

材料二   清人对于“讲读律令”之方式亦是多样的。针对某些地方比较特殊的违法犯罪现象,清代地方官员会张挂相关法律。如嘉庆时期陕甘总督那彦成因回民马噶奴团伙武装走私羊皮羊毛一案,提出奏议并“张挂告示,明白晓谕”。对于某些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诉讼案件,在很多场合则会把与案件相关的事宜形成若干具有规范意义的条款予以刻石颁示,以期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另外,宣传圣谕不仅仅限于圣谕“文意”的简单讲解还会涉及相关法律的注解和宣传。譬如康熙九年颁布圣谕十六条中的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在赵秉义所作的《圣谕广训附律例成案》中,不但收录了《大清律例》有关“不孝罪”的律例条文,而且还将相关成案两例摘录下来附在律例后面。

——摘编自徐忠明《明清国家的法律宣传:路径与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粉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人“讲读律令”的方式。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清两代宣示公文的积极作用。
2024-01-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广东军政府将城市近代化建设视为建立现代国家之举,仿照西方改良城市理念,初步圈定广州“市区”范围,开启了近代城市规划建设。1918年,设立广州市政公所,城市规划逐步转向以市区道路、公园和市场为主体的整体布局。1921年,广州建市。在孙中山《建国方略》理想规划蓝图的指引下,市政府开展了行政城市规划的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城市近代化的典范。

——摘编自韩雁媚等《广州市建制前后规划建设实践分析》

材料二   1959年实现自治以来,新加坡从“贫民窟”发展成当前的世界城市,城市更新为其成功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60年代初期,政府成为最主要的公房开发者,成立建屋发展局和规划局,通过《住房与开发法》《规划法》及其修正案等。

1971年,新加坡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颁布首个概念规划,提出“建成花园城市和公共城市”的发展构想。80年代以来,新加坡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开发成为主流方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加坡跃升为全球城市联盟的一员,政府更加注重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城市更新治理体系,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任荣荣《新加坡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州城市建设成就瞩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城市更新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新时代广州的城市更新提出两条新的建议。
9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是中国共产党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战略,这既是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也是基于我国当时的国情而做出的冷静选择。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大规模进行投资建设,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力争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推动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孟凡东、周晓光《论“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开始市场化。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农民在经济上成为平等的主体,促进了农村民主化进程。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使农业规模经营所承担的风险能力、市场谈判实力可以发挥作用,集体经济真正有了经营自主权和外部市场。

摘编自高德步《五十年来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
2023-05-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近代以来,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为努力建设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死抱着老祖宗的遗产当现代的阿Q。继传统文化,既要在传承中创新,也要在创新中传承。

——摘编自王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当代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应持的科学态度。
2023-04-08更新 | 476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