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谈一谈】

材料   我们正处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他刚刚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了。以智能化技术为牵引的这场新科技运动,犹如一场“风暴”,席卷各个领域,预计会在21世纪的前半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与以往的科技革命技术不同,是以模拟人的智能、替代人的智能,甚至改变人的智能为特征,把智能应用到广泛的领域,从而开启发展的新境界,造成经济、社会,甚至文化的大变局。从以往的发展看,新的科技革命总是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场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智能化不仅创造更高的效率,而且创造更新的方式。鉴于此,乐观者认为,传统生产方式所存在与积累的问题也可能会得到缓解,甚至得到解决。比如废气排放问题,智能化可能会使得能源利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等等。

——张蕴岭主编《百年大变革——世界与中国》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科技革命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学家文明观念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并简要谈谈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
2023-11-28更新 | 89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高考福建历史真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运用“改革”这一概念,要求共产党人应该成为“立志改革的人”。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强调指出:“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很显然,毛泽东同志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基础上谈改革的。除此之外,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前后还多次提出“向国外学习”的口号,在同来访的印度尼西亚客人谈话时,明确提出了“全部开放,全部交流”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从根本上赋予了“改革”“开放”更深刻的内涵,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2月第一次把“改革”和“开放”概念结合起来,提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的重要论断。自此之后,“改革开放”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重大政策中开始被不断使用。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29次出现“改革开放”这一概念,“改革开放”作为代表我国长期基本国策的科学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改革开放”概念写入党章,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韩振峰《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个时期,改革开放概念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体现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粮食产、销分布结构不均衡的条件下,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更多意味着风险。换句话说, 不断加深的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占优势地位的工业化国家。近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疯牛病的暴发,人们越来越质疑集约化农作制所依赖的技术的可持续性。例如, 掠夺性经营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对粮食减产和粮食安全的消极影响, 都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自然资源退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而贫困化加剧,自然资源退化则愈烈。特别是世界性水危机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 近8亿人营养不良,还有大量人口患有地方病、传染病等。这些因素导致众多人口健康状况恶化, 生产能力减弱、甚至丧失。贫困和粮食不安全是一对孪生的难兄难弟。在人口剧增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城市化率迅速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膨胀,但就业不足,导致贫困人口迅增。

——摘编自丁声俊 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材料二     

首先,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每年新增1500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16亿之众,这将是中国未来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促进粮食需求总量增加。第三,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水、耕地资源将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激烈的经济竞争,目前中国农业国际参与度小,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日趋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农民受教育和组织程度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lO%的速率递增,粮食供应面临国际廉价粮食的竞争,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将日益显现。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近30年仅因旱灾损失粮食就达1.5亿吨。因此,农业自然灾害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不可低估。

——摘编自傅泽强 蔡运龙《世界食物安全态势及中国对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08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蓝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英格兰王室拥有自己的森林,以供王室成员、特别是国王打猎与练习骑术。为管理庞大而分散的王室森林区,国王颁布了一系列森林法,设置森林法庭审理森林犯罪案件任命林区总管主持行政事务。国王允许宠臣和贵族进入王室森林区打猎,有时也会把部分森林赐予忠心耿耿的贵族;但禁止民众随意穿越及狩猎,这遭到了民众的反对与指责。1217年,《大宪章》中的王室森林问题被单列出来形成《森林宪章》,规定自由人可以赶着牲畜经过王室森林区,在王室森林区内拥有合法土地的民众也可以自行垦荒种植。

——摘编自陈日华《“野味与草木”——中古时期英格兰王室森林问题》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英国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森林资源日益商品化。1668年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官方种植法案,专门划出11000英亩土地用于种植橡树,以满足海军对木材储备的需求。这一时期,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8世纪下半叶,公众的自然观悄然发生变化,森林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止沙尘等生态价值逐渐为人所知,这为政府政策的转变奠定了基础。1877年《新森林法案》的实施使该地区的自然风光得以保存。1878年《埃平森林法案》禁止圈占埃平森林,四年后该地对公众免费开放,成为民众休闲的公共空间。随着政府的不断介入,人工造林工作迅速展开,英国森林覆盖率开始逐渐回升。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英格兰王室森林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英国森林利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森林利用的认识。
2023-07-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莆田人郑露,已“卜居南山,与群从、庄淑构书堂于其间”。唐宋以来,官僚和富户重金礼聘名儒而开设的家塾,宗族村社依托“祀田”收入兴办的族学社学,都是福建幼儿接受启蒙教育的常见渠道,官方建立的举子仓也在保育之外兼施蒙学。朱熹的《童蒙须知》、真德秀的《家塾常仪》、陈淳的《启蒙初诵》等蒙学教材,内容涉猎广泛,语言通俗易懂,注重以儒家伦理规范童蒙的视听言动。这些蒙学教材的大量刻印,离不开闽北建阳和闽西四堡这两个享誉全国的出版重镇。除了朱熹等理学大家之外,已有功名的进士举人以及应试落选的老生寒儒,构成了福建蒙学教育的师资来源。

——摘编自朱波《福建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会“注重儿童事业而视为布道之良机”,创建规模不等的幼儿师范养成学校,尝试在厦门、福州等通商口岸创办幼稚园。在陈嘉庚等开明士绅的努力下,近代幼儿园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户外配备滑梯、翘板、浪船等器具,室内摆放沙盘和积木箱等,强化儿童的感官训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福建省教育厅一方面鼓励师范学校、高级中学等增设附设幼稚师范科,实施幼稚园教员的登记及检定办法,另一方面全面取消教会幼稚园的宗教课程,完善了对公立、私立、教会幼稚园的行政管理,并在《福建教育》等期刊设立“幼儿教育”栏目,持续推进幼儿教育的本土探索。

——摘编自朱波《幼稚园的兴起与近代福建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福建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福建幼儿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影响,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认识。
2023-08-3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八)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中期,雍正帝接受内阁学士吴士玉的建议编练保甲,“凡城市、村落、堡镇皆度其道里之远近,居民之疏密,设乡正、里长若干人,使各纠察其地之奸非,而相劝以敦本励行”。改革之后的清代保甲制度融合了里甲、保甲、乡约、社等各种;村职役的基本职能,其承办的事务主要包括承催粮租、稽查贼匪、防护堤埝、稽查命盗、帮办差务,乡里组织俨然成为官府在乡村社会的总负责人。清代乡里组织的职役人员要接受地方官的任命、考核,被称为“在官人役”,同时他们大多由村民推举、具保,接受村民监督,与村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清代中后期,由于地方事务日益繁剧,保甲职役人员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逐渐把保甲等职役看成维护社会秩序,沟通国家、地方官与民间社会的重要渠道。

——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构其得失》

材料二   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3412月通知各省,普遍实行保甲制度。于是,保甲制度被推向全国。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10保以上为乡镇。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甲制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规定有以下情事之一者不得充任保甲长:一、年来满二十者;二、寄居当地来满两年者;三、有危害民国行为曾受徒刑之宣告者……八、行为不正乡里不齿者。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保甲制度,近十年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成,绝大部分省份均以《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为蓝本,并根据地方实际制订了地方编制保甲之规程。

——摘编自王云骏《民国保甲制度兴起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82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接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经过调整和1987年撤区并乡以后,198812月全国共有乡(镇)政府698万个。“社改乡”和“队改委”完成后,形成了一种新的乡村政治结构——“乡政村治”。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中期相比,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2023-05-24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治理体制

王朝治理体制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
西汉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
东汉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
西晋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废诸州总管府,集地方兵权于中央,郡县微弱,无力对付地方叛乱。)
郡县制(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
北宋中央垂直管理与郡县制相结合(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峒,授予官爵,令其自行管理)
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边疆地区设置土司,任用土官,允许世袭)
逐渐形成统一的郡县制(边疆地区沿袭元代“土司制”)
郡县制(边疆地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制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是继“学宫”“太学”“国子学”之后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至圣先贤们进行儒学承继的文明再造。它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既有官学的成分,又有对传统私学的继承与发扬,是与官学、私学相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实体存在。它是集藏书、修书、教育、学术、祭祀、议政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籍经义的理解与探寻。书院的创办者和主持,一般是当时的名师宿儒或社会贤达,他们既热心于教书育人,又致力于学术研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儒学研究成果,传授学术心得。

——摘编自吴玉军《试论民办高校对古代书院讲学模式的借鉴》

材料二1882年,张之洞抚晋,在山西省城太原创办了一所新式书院——今德堂书院。创建之初,教授内容仍以经史、考据、辞章为主,但增加了自主选学部分,给学生自主选学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胡聘之任山西巡抚后,1896年奏请改“学院”为学堂,另立水师、武备、船炮以及工技制造等类教学内容。此学堂,中西学并重,为近代山西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1901年8月,清廷颁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府改设中学堂、县改设小学堂。晋抚岑春煊在令德学堂基础上,合并晋阳书院,筹办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丽文《晚清书院改学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书院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书院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与近代书院演变的启示。
2023-11-23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护府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重要机构,涉及北方边疆及岭南地区。都护府的职能是(一)负责维持本府辖区内的统治秩序,对内附民族进行安辑;(二)保卫本府所辖各府州的安全,防止他国侵犯;(三)考核本府下属各府州都督、刺史与中央合作的情况及其“治绩”,叙录功勋;(四)镇压人民的反抗,征讨民族上层的分裂叛乱。都护府的长官除汉族官员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都护府下辖的各羁縻州,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原有的酋领、君长担任。

——摘编自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

材料二   在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历史中,元朝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而且把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元朝基本上实现了对西藏、新疆、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策。这是以往中原王朝难以企及的政治成就,也是元朝历史不同于前代的特殊性。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治理上的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