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某班级开展了“大运河”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1        《隋唐大运河仓储体系》
(1)材料一是某位同学搜索到的史料,请写出①、②所代表的城市。帮助他们完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粮仓为什么这样分布。

材料二   大运河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通济渠郑州段洪泽湖大堤
回洛仓遗址江南运河苏州段双金闸
黎阳仓遗址江南运河嘉兴段宝带桥
杭州富义仓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十里闸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收集中国大运河遗产要素,将其收集到的分为三大主题,请选择一个写出其主题。并简述这一主题的价值。

材料三

   

图2        中国大运河图                                             图3       英国人托马斯·阿罗姆笔下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图册》


(3)图3反映了运河城市的哪些特点。根据图2和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运河流经的城市,谈一谈你对“运河与城市”的看法。
2023-1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以来,称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陆常关、厘卡为“子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依《天津条约》之规定,英、法、美等国外商若“已在内陆买货,欲运赴口下载或有洋货进售内陆,倘愿一次纳税,免各子口征收纷繁”,而中国商人仍需逢关纳税,遇卡抽金,不堪重负,只得部分地将税金转嫁于蔗农,许多蔗农被迫改种它物。据《东莞县志》(1911)记载,随着洋糖大量倾销,台湾、福建等地“旧日之糖,销路日微……多转由洋糖厂漏煮(精炼加工)”,民间不乏“或有以重金告求外洋糖车(制糖机械)奥妙者”。在此形势下,四川尤内江地区糖业经济却得到巨大发展——1911年,内江本地甘蔗种植面积超耕地面积50%,每年糖产量近万吨,超全国总产量50%

——摘编整理自范毅军《广东韩梅流域的糖业经济》等

材料二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糖税冗杂,无一定规,杂乱难考,多以糖房的牛只数量和产糖量进行双重计税,甚至有预征至1985年,致使内江糖业渐渐没落。1937年川政统一后,内江开展糖税制度改革,撤销了糖税(厘)局,实行糖清、白糖、桔糖改一税制,由营业税局负责核实征收,统一征收糖类专项营业税。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设川康区食糖专卖局于内江,糖类统税改为糖类专卖,按糖类收购价格(未核定收购价格前按当地批发价格)的30%征“专卖利益”,内江地区的糖税收入暴发性增长,与自贡制盐业并驾齐驱,内江成为川内重要经济中心,财政影响力甚至超过成都和重庆。1941年内江糖类统税收入不到1000万元,1943年增长到20845万元。

——覃玉荣《抗战时期川康区食糖专卖政策对内江糖业的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初期明确规定甘蔗、土糖为国家统一收购物资,一律不许进入利伯维尔场,全部实行统一收购,内江糖业进入“黄金时代”。1991年,内江市恢复征收糖业营业税,鼓励制糖自主经营,与市场接轨。但糖税制度改革忽视了必要流动资金、储存设备和等问题,许多糖厂选择将税负转嫁蔗农,导致蔗区损农坑农现象普遍,甘蔗面积剧减。糖厂进而“难为无米之炊”,最终许多制糖人才出走内江,内江制糖业逐渐衰落沉寂。

——张格《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糖业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关税制度下中国糖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内江糖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内江糖业兴衰中得到的启示。
2024-02-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注:清前期廉熙、雍正、乾隆(1662-1795)三朝统治的134年间,史称“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材料二   康熙于1683年统一了台湾,全国最后归于一统……康熙即位之前的七八十年   间,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光战争就打了40年,民不堪命。到康雍乾时,分裂归于一统, 人心思定,稳定和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愿望。康熙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孜孜汲汲, 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每事必加详慎”“即章内有一字之讹,必为改定发出。”

——陈流《康乾盛世成因蠡析》

材料三 康雍乾盛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表 中国与英国(欧洲)18世纪人均国民收入对比

人名

年份

中国

英国

中英之比

刘瑞中

1700

13.2

19.91

0.66

麦迪森

1700

600

923(欧洲)

0.65(中欧之比)

刘逖

1700

378


低于0.33

——整理自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乾盛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70---1973年,有12个西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把西欧定位在“第二世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摘编自田德文《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古代中欧交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前三十年中欧外交成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欧关系的认识。
2023-12-13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对外政策全面调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其基本标志是1982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确定为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

二是在中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又增添了新内容,即不结盟。

三是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高到突出的地位,用以发展同世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四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

五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科技的合作与交流。

六是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七是充分运用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外交政策调整后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并谈谈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或者杀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妻殴或詈(骂)夫之祖父母、父母或者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时,妻与夫鳃麻(五服之内)以上的亲属奸淫或者夫与妻之母奸淫时,以及妻欲害时可义绝(指夫妻双方对一定范围的亲属,犯有殴、伤、杀、奸等罪,经官方认定为‘义绝’而强制离婚者)……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诸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凡人伤三等;须夫告,乃坐。死者,斩。

——摘编自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

材料二   《罗马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篡》《法学阶梯》及《新律》组成,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其中有这样的规定:“神有物”具有神圣性,为人之不可有物,但是当它与人的生命相冲突或两者必居其一时,可牺牲“神有物”以保证人的生命和安全:“婚姻或结婚是男与女的结合,包含有一种彼此不能分离的生活方式”“为父者不得禁止子女结婚”:“保护人不得强娶被解放的女奴为妻”;“如果一个人在胁迫下承担了某项债务并自动指定了一名债务担保人,那么,债务人和担保人均不承担责任。”

——摘编自谭建华《略论(罗马民法大全)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夫和妻“义绝”条件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思想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法典相比,《罗马民法大全》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中国婚姻法的编纂原则。
2023-11-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9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明确所选取的陈列专题,须有史实依据,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2023-11-22更新 | 178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们以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不断扩大的殖民地而居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当时国际关系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然而1914年,当欧洲国家卷入一战时,“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正在丧失世界工厂和世界银行家地位。战争也使西欧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仅兵员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人。一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欧洲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与不满,这令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极为担忧和惊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就实力而言是不对称的,如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双方沿着意识形态的边界,在国际秩序观、制度观、文明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难以重构全球文明共识。两极格局下,并非所有国家都参与到两大集团的对抗与竞争中,相反不少国家独立于两大联盟集团之外,并对两极格局多少起到了牵制与限制作用。

——摘编自陈曙光《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等

材料三   冷战结束,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消失,欧洲意识增强,使得经过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与苏东体系的对抗中逐渐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体西方出现了“松散的”局面。美国认为由其领导的“单极时刻”已经到来,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而欧洲则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的出现,使欧盟长期以来力图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目标在形式上已实现。

——摘编自俞金尧《在“世纪尺度”下看当今世界之变局》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改变欧洲中心格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虑到东部地区将首先成为中日之间的战场,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1940年底沿海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员工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在地域分布上,以四川和湖南两省接受内迁厂家数量最多,沿海工厂的内迁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三   “三线精神”是在国际形势动荡、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时期凝聚而成的。“三线精神”承继了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内嵌了井冈山精神的“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融渗了长征精神的“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糅合了延安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植了西柏坡精神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脉相承。

——摘编自张立《三线建设博物馆文化传承的新时代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三线建设工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三线精神”的认识。
2023-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人们常说:宋朝的历史太窝囊。然而,却有两句打油诗:人云宋史本病史,我谓宋史亦壮篇。其实,两宋历史有其很不窝囊、很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一面。第一,宋代横比当时世界各国,均在其之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宋代纵比前代,亦超越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汉朝、唐朝之后的又一座新高峰。以上两点可以称为对两宋历史地位的两个基本估计。一言以蔽之,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经济腾飞,一次文化高涨,足以同汉、唐前后辉映,相互争妍丽。

——摘编自张邦炸《瞻前顾后看宋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对宋代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