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A.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B.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D.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2 .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3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7.7%,比2001年增长了近4倍。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势头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中国外贸总体依然复苏向好,2021年中国出口额飙升,远高于2008年前的峰值。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B.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C.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已经瓦解D.区域集团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4 .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没有出现过以“中国”为国名的朝代,却又都以中国为通称。据初步统计,《清实录》(清代官修史料汇编)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615次,其中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有1477处。不同时期出现次数统计如下。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咸丰
同治
光绪
63
60
41
173
306
283
605
据此可知清朝(     
A.民族之间深度交流交融B.疆域观由传统走向现代
C.民族平等获得广泛认同D.多民族中国观意识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马丁·路德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要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主张反映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B.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C.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关注D.宗教伦理影响力削弱
6 . 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
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     
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
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
9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梨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45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线发展经济。1837年,马考莱提出进入东印度公司的人员一律要通过考核的议案;1853年底,查理屈维廉主导(马考莱的妹夫)发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克里米亚战争初期失败后,民间压力团体“行政改革协会”组织群众集会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文官体制。1855年5月27日帕麦斯内阁未经议会的同意直接以枢密院的名义领发了文官改革的正式法令。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二     朝为总统,夕可解职,朝为军长,夕可归田。专制之时,官吏为君主之鹰犬,高居民上,可任意为恶,民无可如何也。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目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就是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另加监察权和考试权,形成“五权分立”。

一一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文官考核制度的原因及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主要构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