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4-03-02更新 | 173次组卷 | 11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A.①——大汶口文化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D.④——元谋人遗址
2024-02-08更新 | 66次组卷 | 34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以下是部分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微标,其所体现的相同主题是(       

A.世界经济全球化B.维护地区和平稳定C.合作共赢共促发展D.世界文明多样化
2024-02-01更新 | 35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B.增加国家税收C.实现民族交融D.削弱王国势力
2024-01-25更新 | 113次组卷 | 56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与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是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看,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张海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的结论》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角度及内涵;解读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7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的思想意识的差异
C.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2024-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百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英国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的发展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18世纪以后,英国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维修养护。信托公司的形式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1750年,英国大约有500条收费公路,大部分主干线成了收费公路。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少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道路交通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
10 . 据陈振中先生的《先秦手工业史》的统计,发现和出土春秋时期铁器的地点仅有42个,而发现和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已经涉及我国24个省(区、市)约423个地点,出土的战国铁器总数有6167件以上。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A.铁器使用日益普遍B.水稻种植范围拓展
C.冶铁技术不断进步D.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2024-01-04更新 | 120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