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90 道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洋务运动其主观动机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其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上述材料对洋务运动的认识,请你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8-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游除去宦游在外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绍兴山会乡村闲居。这里是钱塘江两岸最先开发的核心地区;主要农作物水稻品种繁多,还有不少其他粮食作物,例如麦子、穄粟、菽豆等,技术水平高;与小农自足经济相配合的不同层级的村市星罗棋布;乡民聚落而居,他们的社交圈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乡区之下设置保甲,并由它们来承担基层赋税催征、治安事务,将以儒学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向基层社会渗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6世纪中叶开始并持续到18世纪。随着1617世纪英国人口回升,加之城市和乡村手工业迅速发展,非农业人口比例扩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项:推广三田轮作制、发明“草一田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三田轮作制下,17世纪英国春播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大幅度增长。“草一田轮作”制下,同时导致肥料充足,带来粮食高产。上述种种举措使英国在“17世纪的全球危机”中摆脱了饥荒。

——摘编自向荣《告别饥荒: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游的乡村世界”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农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及所学,英国16~18世纪农业生产的不同之处。
2024-08-2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至唐发生了变化。对比于唐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局限丝绸贸易、僧侣来往、科技文艺撞击交流,还包括语言文字、各种制度、伦理道德思想,以及风俗民情等。诸国贡使团、留学生、求法僧、侨民、外商入唐,唐人以礼相待;唐朝的商人、使者、侨民、弘法大师到东亚诸国,同样受到隆重的接待和礼遇。唐代文化对东亚地区诸国的传播交流,起了主导作用。唐代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交流线路是陆海两线并举,海航线逐渐变为文化交流的热线。

——摘编自刘希为《略论唐文化对东亚地区的传播和交流》

材料2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耶稣会传教士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西学输入,之所以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最有成效,主要因为这几门学问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清之际,实学之风盛行,它“横扫宋明理学空疏之弊,大倡经世致用精神,为西学的东传与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了追求拯救时弊的实用之学,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勇于承认域外文明的精进,以阔大开放的胸怀对外西方文化。

——摘编自刘波《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地区传播在唐代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确定的国家级纪念日

纪念日日期历史由来通过时间
抗战胜利纪念日93194592日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93019499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20148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国家宪法日124中国现行宪法在1982124日正式实施20141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4日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公祭日121319371213日日军攻陷南京2014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吴唯佳,程思佳,于涛方《中国国家祭祀及国家纪念地传统追溯初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纪念日”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6-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四)-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因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些新结果……故不同文明间的适当融合往往会产生一种和谐文化,给社会成员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垣《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自拟论题,谈谈你对欧洲“中世纪”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26更新 | 67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更为深刻的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从洋务运动兴衰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兵战、商战纷至沓来的19世纪后半期,洋务派以举办洋务的形式学习西方的种种努力,正是他们面对资本主义席卷世界的激流漩涡,不忍国家灭亡而勇于抛弃“华夷之辨”的陈腐教条,发奋为雄,积极谋取自强自立的有益尝试。不论洋务运动有多少缺陷,但在中国人民尚未摸索到正确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前,洋务派谋求自强御侮的进取精神,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岂之对洋务运动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原因。
2024-09-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年2517.9600774
1600年29.219.9600894
1820年32.923.66001232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末农业物种新变化,简要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2024-08-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取代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名称,并指出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
2024-08-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