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去年是中国轮船首航长江150周年。在中国被迫开放的近代化进程中,水运便捷的长江在事实上成为中国近代救亡文化发生发展的推进路线。

材料一   美商琼记洋行“火箭”号轮船手绘图

材料二   1873年7月9日《申报》航运栏中,进入和驶离上海的客轮信息

材料三   1920年,长江流域的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会的13名代表中,有11名代表来自长江流域各省。

——冯天瑜等《长江文明》

材料四   宜昌大撤退主要由私营的民生公司船队完成。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民生公司号召将一切工作迅速转移到战争轨道,集中宜渝(重庆)线上所有轮船,抢运川军数万人出川抗日,并组织长江中下游的工业设备、物资和人员撤退到西南后方。 民生公司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

——据冯天瑜等《长江文明》整理

(1)殖民者获得内河航运权,是以下哪次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特权(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依据材料一,“火箭”号使用的动力应是(     
A.风力B.水力C.内燃机D.蒸汽机

(3)中国人建造的使用与“火箭”号相同动力的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序幕,是在(     
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末
C.19世纪60年代D.20世纪初

(4)观察材料二中长江客轮信息(加亮部分),说说这一时期营运公司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四中民生公司的行动,体现出抗日战争怎样的特点?
(6)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长江客运与中国近代救亡文化发展。
2024-03-15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一般认为,山姆大叔(Uncle Sam)的说法和形象始于19世纪初,其简称与美利坚合众 国(United States) 的简称(US)相同。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会批准将山姆大叔作 为国家象征。

材料一   歌曲《为山姆大叔而战》(部分)战斗中的爱尔兰小伙子(注:欧洲移民),……会为山姆大叔而战!他将带领我们 走向荣耀!无论什么情况,我们永不屈服,直到南方再次回到星条旗之下!如果约翰牛 (注:英国)想干涉,他会吃尽苦头!……我们很快会消灭叛军,逼他们全部投降!

(1)材料一中,宣扬“为山姆大叔而战 ”有何作用?
(2)材料二和材料三是美国军方的海报,两者塑造的山姆大叔神情各异,前者冷峻威严,后者悲愤中带着坚毅。分别谈谈其设计意图。
(3)同样是面对战争,相较于材料二,材料四中的山姆大叔为何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基于以上分析,提炼如何透过国家形象的塑造全面理解历史的方法。
2024-03-15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3 . 玉米原产于美洲,并伴随全球化进程广泛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那时候,山里来了一帮种玉米的人。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人,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发财……过去,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谁砍伐树木,加斯巴尔就该撕碎他的 眼睑;谁放火烧山,加斯巴尔就该烧毁他的睫毛……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小说)(1949年)

材料三   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 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等,在西非被称为“葡萄牙黍”,在日本称为“南蛮黍”等。

——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四   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

材料五   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等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传入我国东南沿海。

——整理自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六

——资料来源:曹树基的“中国人口数据库(1393—1953)”

(1)“玛雅玉米神像 ”,可用以实证(     )(单选)
A.人类驯化玉米B.玛雅文明高度发达
C.英国殖民拉美D.玛雅人的信仰观念

(2)小说《玉米人》,以艺术手法反映的本质冲突是(     )(双选)
A.个体劳作与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B.自给自足与市场主导的经济形态
C.自主经营与侵略掠夺的政治立场
D.顺应自然与改变自然的思想观念

(3)从材料三玉米的名称中,可以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4)材料四“越洋旅程”中的“洋 ”当指(     )(单选)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地中海

(5)材料五的路线中,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一致的是(     )(单选)
A.路线“一”B.路线“二”C.路线“三”

(6)依据材料六,哪一时期人口呈整体上升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玉米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2024-03-15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4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本世纪初启动。以下为该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 ” 取得的部分重要认识。

材料一   “万年奠基”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万年奠基 ”

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

材料二   “古国时代”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五千多年进入”以浙江良渚、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鸡叫城等遗址为代表,多有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玉器、漆器、精致陶酒器等都出自各地的顶级墓葬。
“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山西陶寺和陕西石峁两座巨型都邑相继出现;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进入“王朝时代”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四千年王朝建立”

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以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为代表;夏王朝建立,制代替制。

“三千年王权巩固”

西周初年,周王通过“亲戚”,实现了王朝对王畿之外广大区域的稳固统治。
“两千两百多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海内为,法令由一统 ”。

材料四   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

传统方案

新方案

> 金属工具的出现
> 文字的发明
> 城市的形成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
>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权力不断强化, 出现王权和国家

(1)“万年奠基”的核心依据是(     )(单选)
A.南稻北粟格局B.原始农业产生C.石器工具进步D.定居村落出现

(2)依据材料,这一时期文明发展趋势是(     )(单选)
A.此消彼长B.部落联盟C.多元一体D.碰撞交融

(3)以下对于“古国时代 ”的认识,理解合理的有(     )(双选)
A.“ 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 ”,体现较强的人力、物力调动能力
B.“顶级墓葬”多,说明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
C.“巨型都邑”出现,可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以中原为中心”,印证古代中国整体步入文明时代

(4)材料三将以下相应选项匹配到上表的空格处。
A郡县               B禅让               C奴隶               D封建               E世袭
(5)相较于传统方案,新方案有何显著变化?
(6)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简要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
2024-03-15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