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图是指以海洋及沿海陆地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地图。宋元时期,中国海上活动频繁,航海图的制作与使用也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航海图,大多详细记录了航线和港口信息。明清时期,除航海图外,还出现了海防图、沿海形势图等,如明代的《筹海图编》,不仅详细描绘了沿海地区的山川地形、岛屿分布、潮汐水流等自然地理信息,还标注了军事要塞、烽火台、港口炮台等信息。

——摘编自朱鉴秋《中国古代航海图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了《大清一统海道总图》,其中的克来格岛、挨金可尔特岛等地名均来自英文音译。清政府还派谴留学生赴英国专习测绘海图技术。1895年后,程鹏、陈寿彭、朱正元、童世亨等晚清士人,自发地从英版航海图中汲取新知,编译海防图。程鹏绘制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此后,中国传统航海图和海防图二分的局面逐渐消融。

——摘编自何国璠韩昭庆《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1)结合材料一、简析宋元到明清时期海图编制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对晚清时期编译海图增多的现象进行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玄宗支持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封其为云南王,建立起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南诏初期的官制基本沿用唐朝官制,分兵、户、客、法、士、仓六曹,后期改为三托九爽制,其相称清平官,与大军将共决国事;地方有六节度、二都督、十睑(相当于州)。南诏向汉人学习了不少工农业生产技术,其织品甚至可与成都织品比美。南诏以汉字为官方文字,另有“白文”,即用汉字或对其笔画略加增损来记录语言。南诏王曾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赴成都或长安就学。南诏王阁罗凤爱慕汉文化,命儿孙拜唐人为师。不少南诏人精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的诗被《全唐诗》收录。9世纪佛教开始盛行,至今还耸立在点苍山麓的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即为此时所建。此外,南诏的狮子舞在唐代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是唐宫廷十四部乐之一。

——摘编自王小甫著《世界帝国开明开放——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诏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的民族政策。
2024-06-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5 . [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

材料一   中租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宋朝官职及俸禄简介》

材料二   清雍正帝登基后,火耗(地方政府从老百姓手中收来的散碎银子,要熔铸成整锭大银送交国库,熔铸过程中会有损耗,为了弥补这部分损耗所征收的附加费就是“火耗”)以及由其衍生的贪腐问题已经成为了事关王朝兴衰的隐患。面对这个问题,雍正帝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没有站在政治正确的道德制高点,一刀切废止火耗。而是推出了“火耗归公”和“养廉银”—揽子改革方案:雍正帝承认火耗的收取有一定合理性,给予火耗合法身份,同时规范征管,将火耗征收权由州县上收到省里,一部分用来弥补以前的亏空,一部分用来给官员们发放养廉银,补贴他们的生活。……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实施后,官员的合法收入已经可以满足需要,收受规礼自然就少了最重要的借口。

——《雍正的养廉银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官职及俸禄的特点。
(2)宋朝文官待遇优厚,清雍正帝高薪养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两者分别进行评析。
2024-07-04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2条:如果一个人指控另一个人诅咒他而不能证实,那么被指控者应该走向圣河,投入河中,如果河神征服了他,那么指控他的那个人将拿走其财产;如果河神表明他是清白的并且得救的话,那么指控他的人将被处死,投河之人可以占有指控人的财产。

第15条:如果一个人将贵族或者平民的任何女奴或男奴带出城将被处死。

第16条:如果一个人在家中藏匿任何一个从贵族或平民家中逃离的男奴或女奴,而不让其离开,并依照长官命令接受公共劳役的惩罚,该家家主将被处死。

第128条:如果男人娶妻而未订立婚姻契约,那么那个女人不可以成为他的妻。

第196条:如果一个人打伤了贵族的眼睛,那么这个人的眼睛也要被打伤。

第197条:如果一个人打伤了平民的眼睛或者弄折了平民的胳膊,那么那个人将赔偿一迈纳的白银。

——摘编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1)据材料,概括说明当时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谟拉比法典》。
2024-06-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6月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印度莫卧儿时期的纺织品主导了世界纺织品市场。印度可以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设计,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色彩偏好,深褐色、黑色与深红色网格图案被泰国人喜爱,那些锯齿状边框、边缘部位采用几何图案或小花朵的设计样式被东南亚的人追捧,而大量开花的植物、树木图案的纺织品被运往了欧洲。随着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的逐步增强以及进口量的增加,欧洲各国国内传统的毛纺织业、亚麻纺织业以及刚起步的棉纺织行业均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措施被提上日程。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但是可以进口白棉布到英国进一步加工。同时,允许英国作为中转国将印花织物输送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杨静《从贸易角度看纺织文化的交流互鉴——16—18世纪的莫卧儿王朝为例》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总值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了1790年的1662369英镑,再上升到了1802年的7624505英镑。这种持续的增长最终导致棉纺织品的出口取代了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产品的出口。正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中,出现了国际性的劳动分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单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英国的棉纺织贸易中逐渐形成。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卧儿时期印度的棉纺织品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它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它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太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等转运到国外。

——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公司法》的颁布,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马蕾《1900—1920年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评析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思想中,一直强调“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创造性的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这便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复杂的税种所带来的征收繁琐的问题。同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且“定税之数皆计缗钱”,虽然当时的“田亩之税”仍以实物的形式来征收,但两税中的重要部分户税,则都是以货币来征收的。两税法使资产多者税负重,资产少者税负轻,充分体现了财政税收公平负担的原则。

——徐柏泉《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

材料二   “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可见,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他看到了当时钱重物轻现象造成的危害,他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陈明光《唐宋人论杨炎倡行两税法述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蕴含的财政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对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的文化,同时也高于其他文化圈,特别是在唐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中国是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中心,正如著名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指出的,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张西平《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价值》

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评析。(要求:态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3-27更新 | 45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