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8 道试题
1 . 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3世纪,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     
A.减少了封建领主的收入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孕育着西欧近代化因素D.得益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材料表明苏联(俄)(     
种类
年份
1918192219281937
谷物18069010803190
籽棉12779258
制糖用甜菜3201809402140
向日葵1720110110
亚麻纤维0.00037.417.327.6
土豆4220110700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B.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斯大林体制弊端严重D.经济政策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2024-06-09更新 | 4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2024-06-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徐闻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十九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指的是(     
A.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B.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
C.向西方学习历经从器物到思想的转变D.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的诞生地位于下图中的(     

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
A.①B.②C.③D.④
8 . 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纺纱机B.蒸汽机C.电灯D.汽车
2024-05-1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考)历史试题
9 . 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D.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