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贵州建省以后,明朝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重点培养和教育土司子弟之外,还大力创办社学,发展初等教育。自永乐以后,明廷严督贵州各属长官司于衙门附近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社学,令少数民族蒙童入学,读书习礼、接受儒学文化。明朝统治者为普及社学教育,一再提高社学的社会地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规定,社学中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升入各级儒学校学习,语令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儒学在学制上衔接起来,调动了地方创办社学和民间子弟踊跃入学的积极性。弘治十七年(1504年),再次重申,要求全国各地抓紧创办社学,是年;“令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在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下,贵州出现大办社学的热潮。自弘治年间贵州按察使钱钺带头创办社学以后,各级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及民间有识之士纷纷出资也出力创办社学。据明代贵州各地方志书记载,明政府在各府州县治地、土司辖区与土流并治地区广泛设立的社学约有200所。未见于记载者肯定还有很多,可见当时社学的发达。

——摘编自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2 . 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马铃薯很适合做动物的饲料,但对人类来说,只有当其他食物都无法取得时,才会以马铃薯为最后依靠。发生于18世纪的一连串饥荒,为马铃薯赢来地位显赫的机会。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法国科学家帕门提尔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亲身体验到马铃薯的好处,认为它为士兵提供了丰足的食物,美味又健康。1795年,伦敦的《泰晤士报》甚至刊出食谱,教人烹饪马铃薯汤,并用玉米和马铃薯做面包。…… “除了早餐之外,它使餐餐必备的菜肴,不仅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也出现在穷人的餐桌上”。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商人机构到政治权力机构的转变。……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从事的航海与贸易活动,标志着英国的海外贸易突破了 16 世纪的模式,即不仅仅局限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发展呢绒贸易。16-18世纪,依托发达的商业网络,特许公司的商业活动使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推动了英国商业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特许公司的活动促进了英国原有工业部门,又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如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皂等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工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业资金转化而来。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人们接受马铃薯成为主要食物的社会因素。结合所学,分析新物种的传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3 . 神庙在苏美尔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一些学者依据吉尔苏发现的泥板提出这个时期的城邦是“神庙国家”,认为各城邦的土地都属于神庙,其居民也附属于神庙。20世纪中叶,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尖锐批评。他们指出,仅以一个地方的文献、一个时期的情况,就推断出整个早王朝时期的城邦状况是非常主观的,并以同样在吉尔苏发现的大量反映土地买卖情况的石碑证明,有许多土地是不属于神庙的。据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苏美尔的“神庙国家”说已彻底被推翻
B.对史料进行充分辨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C.多重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趋向客观的结论
D.只有在不断的历史争辩中才会发现历史真相
4 .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以下关于各区域文明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A.西亚: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在莎草纸上写下洪水传说
B.埃及:首陀罗们用象形文字在泥版上计算泛滥季时间
C.印度: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的冲击,发明了“0”
D.希腊:斯巴达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商贸机构(部分)

时间国家机构名称
1531荷兰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意大利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英国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德意志纽伦堡银行

材料二   早在1680年,英国议会中就有人提出反对印度棉织物输入的议案,1700年、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资本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有所改变,1813年后、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4-183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苏黎《印度近代后期对外贸易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印度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至周代驿道网络已见雏形。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国家驿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汉唐时期,驿道交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也更趋完善。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的驿道交通线覆盖全国。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为加强对辽阔疆域和繁多政区的有效控制,清康、雍、乾三朝苦心经营,集历代驿道交通建设之大成,又据本朝特点加以“损益”,最终构建出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使中国古代交通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众多行政中心城市的有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与驿道交通建设一样,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需要。为实现对各地城市的控制与管理,历朝统治者除了推行文官制度派出各级官员到各城市实现统治外,加强朝廷与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驿道交通格外发达的原因之所在。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

——摘自鲍成志《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7 . 如图注释:希特勒对满身是刺的“斯大林格勒”无可奈何,被扎的鼻青脸肿,只能自我安慰道:“当然,我从没想过要杀了它。”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警示时人欧洲爆发战争的可能B.表明德军在苏德战场中遭遇惨败
C.批判苏联在二战中的自保行为D.呼吁世界各国建立集体安全机制
2024-03-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2世纪以后,西欧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这一趋势(     
A.导致了商业中心的转移B.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强化
C.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D.阻碍了中世纪城市发展
2024-03-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古罗马城中公共建筑的比例十分惊人,大量斗兽场、浴场、剧场、图书馆和广场、市场等公共设施在大多数情况下供市民免费使用,城市里的各种享乐都是由“国家”供给的。这主要反映出古罗马(     
A.民主政治相当发达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奴隶制度达到顶峰
2024-03-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指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机赁、承包经营。这得益于(     
A.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24-03-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