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贵州建省以后,明朝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重点培养和教育土司子弟之外,还大力创办社学,发展初等教育。自永乐以后,明廷严督贵州各属长官司于衙门附近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社学,令少数民族蒙童入学,读书习礼、接受儒学文化。明朝统治者为普及社学教育,一再提高社学的社会地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规定,社学中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升入各级儒学校学习,语令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儒学在学制上衔接起来,调动了地方创办社学和民间子弟踊跃入学的积极性。弘治十七年(1504年),再次重申,要求全国各地抓紧创办社学,是年;“令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在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下,贵州出现大办社学的热潮。自弘治年间贵州按察使钱钺带头创办社学以后,各级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及民间有识之士纷纷出资也出力创办社学。据明代贵州各地方志书记载,明政府在各府州县治地、土司辖区与土流并治地区广泛设立的社学约有200所。未见于记载者肯定还有很多,可见当时社学的发达。

——摘编自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2 . 神庙在苏美尔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一些学者依据吉尔苏发现的泥板提出这个时期的城邦是“神庙国家”,认为各城邦的土地都属于神庙,其居民也附属于神庙。20世纪中叶,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尖锐批评。他们指出,仅以一个地方的文献、一个时期的情况,就推断出整个早王朝时期的城邦状况是非常主观的,并以同样在吉尔苏发现的大量反映土地买卖情况的石碑证明,有许多土地是不属于神庙的。据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苏美尔的“神庙国家”说已彻底被推翻
B.对史料进行充分辨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C.多重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趋向客观的结论
D.只有在不断的历史争辩中才会发现历史真相
3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驿道网络构建源于先秦时的信息传递,商代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称“驲传”,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至周代驿道网络已见雏形。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等政策,极大促进了国家驿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汉唐时期,驿道交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网络也更趋完善。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的驿道交通线覆盖全国。元朝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因之所构建的驿道交通网络比前代规模更大,组织也更加严密。为加强对辽阔疆域和繁多政区的有效控制,清康、雍、乾三朝苦心经营,集历代驿道交通建设之大成,又据本朝特点加以“损益”,最终构建出中国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使中国古代交通达到了鼎盛时期。作为古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众多行政中心城市的有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与驿道交通建设一样,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最主要是来自于封建专制王朝的政治需要。为实现对各地城市的控制与管理,历朝统治者除了推行文官制度派出各级官员到各城市实现统治外,加强朝廷与各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驿道交通格外发达的原因之所在。通过驿道网络,朝廷便可以便捷地与各级城市进行信息、物资和人员的交流,从而实现王权对于辽阔疆域的控制与管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古代中国驿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驿道交通网络遂成为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

——摘自鲍成志《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交通网络变迁对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
4 . 如图注释:希特勒对满身是刺的“斯大林格勒”无可奈何,被扎的鼻青脸肿,只能自我安慰道:“当然,我从没想过要杀了它。”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警示时人欧洲爆发战争的可能B.表明德军在苏德战场中遭遇惨败
C.批判苏联在二战中的自保行为D.呼吁世界各国建立集体安全机制
2024-03-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2世纪以后,西欧贸易区域逐步形成,各地经济联系普遍加强,领主们在庄园内部弃农经商,以谋厚利,使庄园自然经济为货币经济所排挤。这一趋势(     
A.导致了商业中心的转移B.推动了世俗王权的强化
C.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D.阻碍了中世纪城市发展
2024-03-1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某教师在对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设置了如下探究环节,其中“?”处最恰当的表述是(     
主题
层次变化
国家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
社会从儒家秩序到民主自由
人民从天子臣民到国家公民
A.民族国家的构建B.封建帝制的覆灭C.民族经济的发展D.共和政体的建立
2024-03-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唐代律诗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内容涉及个人理想、政治诉求等。宋词在句式上较为灵活。内容上也更多地描写内心的情感与感动,且多数与音乐结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情趣。这一变化反映了(     
A.文学水平影响作品质量B.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创作
C.政治局势推动文学发展D.理学兴盛导致诗歌转型
2024-03-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北宋时期,随着榷场贸易的兴起,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手工制品和各地特产进入西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西夏民众的生活条件,其中茶叶、帛布这些西夏本土难以生产的产品很快为上层社会所接受,成为了党项贵族的生活消费品。材料表明榷场贸易(     
A.实现了宋辽之间经济互通有无B.推动了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
C.满足了边境地区百姓生活需求D.促进了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2024-03-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贵州普定穿洞遗址存在于距今5.5万年至距今8000年,2024年最新考古发掘收获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加工精致的骨角器进一步证实该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出土磨制骨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术特征和时空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据此可知,穿洞遗址(     
A.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B.出现了权贵阶层
C.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D.出现了贫富分化
2024-03-18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摘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原载内蒙古日报(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自拟论题,并对此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