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经济学家们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原因时提供了两种解说,一个是油价暴涨,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另一个应该是(     
A.美苏冷战造成国际局势持续动荡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经济发展迟滞
C.政策不当使政府对经济过度管制D.二战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持续低迷
2 . 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     
A.青铜器文明开始于古蜀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中国

材料一   以中国历史而言,秦汉是充实内部的时期,我曾称其特色为“厚”,隋唐却是开放扩张的时期,其特色是“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汉和隋唐当得起“天下帝国”的地位,因为在这两个重要的时期里,中国是开放的,而且是发展的。

——节选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无论在民族、疆域还是认同上,这个“华夏/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庞杂和包容,你可以称之为“天下帝国”,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共同体”……一方面,现代国家不能再是“天下帝国”,它不能不限定领土、族群和国民,汉唐时代那种“包容和弹性”的天下秩序只是光荣的历史记忆,而无法成为现代国际认可的准则;另一方面,悠久和荣耀的历史记忆,又使得现代中国历史学者,理性上虽然超越“华”、“夷”,追慕包容性的天下帝国,但感情上会不自觉地区别“内”、“外”,以汉族中国为“我者”来叙述“华夏/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说中国》·解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特色为“厚”,隋唐时期特色为“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华夏/中国”概念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5 . 下图所示为国际格局转型框架下的“颜色革命”模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大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发展方向B.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互依存
C.冷战思维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D.核威胁改变了大国博弈关系实质
昨日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扶弱济困、讲求信义、除暴安良的游侠阶层。有学者曾对文献记载中的战国时期游侠家世渊源和籍贯进行了统计,发现在战国时期关东六国的地域环境当中的游侠数量多,而秦地几乎没有游侠。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A.秦国社会风俗野蛮原始B.关东六国儒家思想盛行
C.六国宗法贵族势力弱小D.秦国封建改革较为成功
2024-06-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某学者将“地理发现”定义为,“任意文明民族的代表第一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 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强调不能将“地理发现”和“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地理发现”呈现出欧洲中心色彩
B.“地理大发现”是特定的历史事件
C.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属于“地理发现”
D.“地理大发现”结束于登陆南极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魏晋南北朝,我国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专职的文人画家,绘画技法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下图是这一时期绘画地理分布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地绘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
B.②地绘画艺术发展是佛教本土化完成的结果
C.③地绘画艺术发展源于经济的重心完成南移
D.魏晋南北朝时的绘画艺术总体上领先于世界
9 . 【商业与文化】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资本的实力和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许多商人在“士”这个传承儒家文化政府后备官僚的阶层面前,不再自惭形秽,而是开始平等的对话。“良贾何负闳儒”的观点显示出这一时期商人的自尊和自信。然而从“儒商”、“士商”、“绅商”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当时商人的价值取向来看,明清时期的商人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治生获利,而是有着比较强烈的道德要求和精神向往。

——王燕玲《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官商关系》

材料二   在新的时代里,财富被认为是虔诚的象征。即便是富人也仍需要努力工作,拥有财富并且不随意挥霍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清教徒们既反对贵族浮华奢侈的生活,也厌恶暴发户挥金如土,但是对中产阶级的节制有度和自力更生给予了极高的伦理评价。所以,资本家们坚信自己像中产阶级一样自律而勤奋地工作,没有污点地合理使用财富,就会受到上帝的恩宠。这样的道德准则下,自然也收获了极大一批追求上帝恩宠而勤奋工作的劳动力。

——来庆滢《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解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士”“商”的关系并分析其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道德标准”的内涵并分析其影响。
2024-05-3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纵观波斯对于文化的贡献,乃在政治方面……在古物学和历史学上,波斯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弯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创造了一种楔形的拼音文字。这个波斯的新字母比那巴比伦古文,自然容易读些。五十年前,有几个懂得波斯文的古学家,忽然发现了它与巴比伦古文的关系,于是那久藏在地下的两河流域的历史,也就渐渐的出现于人世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A.波斯帝国的统治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重构
B.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持续深入广泛的交流
C.古代战争使人们在反思本土文化中产生精神阵痛
D.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文献解读比实物研究更为重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