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唐朝立国之初就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材料四   一旦议会与总统出现分歧和矛盾,这一体制无法立即通过新的选举来征询公众的意见。在激烈的党争之下,两党间关系的沟通缺乏制度的载体,美国政党在组织上缺乏欧洲政党所普遍具有的制度性协调手段……政党恶斗不顾及国家大局,近九成美国民众对此感到厌烦和反感。

——周淑真、袁野《美国政党政治与政府关门危机的关系》

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举前、选举中、选举后的协商,克服西方民主的缺点。

——李君如《中国人民在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的主要依据。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克服西方民主的缺点”而采取的民主制度有哪些?并谈谈你对协商民主的认识。
2024-01-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临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西亚的小麦、大麦进入欧洲,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印度从美国引入高产小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饥荒问题。但绿色革命带来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过度灌溉,导致旁遮普的土地日益贫瘠,同时在农民的血液和种植的蔬菜当中也检测出了农药的残留物。

——摘编自卡尔·K·伯恩《绿色革命能够挽救粮食危机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并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以常用的犁为例,人们在其工作部位安装了“裂(chi)刀”,它能够确保以锋利的裂刀开垦土地,从而使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在农本思想的支配下,赵宋王朝大力鼓励甚至组织农户开垦荒地,“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而且宋代的客户已经被视为与主户一样的国家编户齐民,“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具有迁徙和退佃的自由。客户与地主之间是以租佃契约方式暂时结合起来的经济关系。到了宋代,城市结构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商品交易再也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

材料二   宋代政府常常通过禁榷专卖制度和货币经济的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就试图通过货币借贷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宋代,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不断渗透到经济领域,朱熹在地方推行由民间组织的社仓,以及义役、书院、宗族组织等。这些公共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需要经营某些产业或田产,从而形成公共经济,故族产在宋代以来的公共经济中也就占据主要的地位。宋代民营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一些重要行业,如纺织业、制瓷业等,民营规模都超过了官营,在国家专营的冶炼、酿酒等行业中,有的就由民间承包经营,其中已经有很大部分的民营经济成分。

——摘编自王一胜《宋代经济的现代韵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5 .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共7章56条。

一、第一章“总纲”,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归属、领土范围和行使统治权的国家机构,贯穿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基本原则。

二、第二章“人民”,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三、第三章“参议院”、第四章“总统”、第五章“国务员”和第六章“法院”,根据资产阶 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规定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和行使,以达到以权制权的目的,从而防止专制独裁并保障自由。

四、第七章“附则”,规定了《临时约法》的效力以及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之流随意篡改《约法》。


(2)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意义。

(3)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载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网志在深圳纪实》: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在谈话中,小平同志还谈到了: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等等。

(4)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