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年,在华英国人提出在上海外滩筑堤并建造外滩公园。时人便将外滩公园释以“公家花园”四字,并提议向社会募捐筹修建之资,而非向西方借贷,以免花园落成后“将禁华人入内游玩,以示结清严密之关防”。然而公园落成后,华人仍不免受到排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进一步向西方列强开放,全国各地外国商人开始提请建造“公众花园”。清朝末年,清廷派出考察团对西方各国社会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后,发现城市中均大量建有公园等公共设施,于是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视为西方列国强盛的原因之一。受此启发,各省督抚纷纷开始重视创办公园,并寄希望于公园的建设能够“开各人智识”。社会舆论也将公园视为强盛国家必不可少的公共场所。1917年,有文章指出,中央公园开放之后,一年四季,不仅“春秋佳日,士女如云”,即便“日暮天寒”,园中仍旧游人“往来如织”。公园如此受到市民的喜爱,可见此处“必有于心理上受无穷之感化,于身理上受无形之利益,而不自知者。”

——摘编自胡蝶《从清末民初公园论看近代中国“公共”意识的建立(18701920)》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公园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园发展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的思想到他的再传弟子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非名教所能羁络”。晚明文人通过结社,“一方面学习时艺,来揣摩风气;另一方面来选择知己的朋友……所以明季几社的成立,只师生通家子弟在一块结合,外人是不能参加的,后来才门户开放”。江南的几社不满足于科举制艺的训练,急切地大声发出声音,触及时事,试图纠正时弊。复社成立以后,几社和其他文社都以团体成员加入,不过复社并没有取代其他文社自身的活动。复社的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崇祯二年(1629年)参加苏州尹山成立大会的人中,来自南直隶(今江苏、安徽)有235人,浙江168人,其他成员来自江西、湖广、福建、山东、河南等地,合计680人。

——摘编自樊树志《文人结社与晚明文化生态》

材料二   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但因该会主张立宪治国,因保守派极力抵制,很快遭到朝廷封禁。就在强学会解散之际,其他地方开始兴办学会。在1895至1898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学会将近90个,在明确以会命名的68个团体中,湖南、上海、北京分别有17个、15个、12个,合占六成以上。嗣后,慈禧听政,即谕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著褫职治罪,再申“联名结会之禁”。

——摘编自李玉栓《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时期文人结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明文人结社相比,概述19世纪90年代文人结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19世纪初英国巡回法庭所审判罪犯人数。

年份犯人数量
1805—1809年23462
1810—1814年30613
1815—1819年58662
1820—1824年65227

——Michael Ignatieff, A Just Measure of Pain,p.154.数据仅限英格兰与威尔士

材料二   时任内政本臣皮尔在议会下院指出,盗窃犯构成了犯罪阶层的主体。……其二,从地域分布来看。英国工业区或城市郊区的治安形势明显要比乡村地区更为严峻。 因为与乡村相比,城市中的传统礼俗和道德规范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受到更大冲击。其三,19世纪英国诉讼费用的降低、新警察制度的建立、执法效率的提高都会使起诉案件的数量比18世纪有大量增加。

注:法院判决定罪才能称之为罪犯。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成因》

材料三   (英国)各地监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分原则的混合羁押是 18 世纪英国监狱遭受普遍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不分罪行轻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第二,物资匮乏导致狱犯生存境况堪忧。 第三,缺乏监管使得监狱秩序混乱不堪。因财力所限,许多监狱都缺乏专业的管理者,地方监狱尤其如此。在此种情况下,狱监只好从犯人中选出“监管者”,让罪犯自行管理。第四,环境恶劣、疾病蔓延也是英国监狱的严重积弊之一。

19 世纪初,英国的刑罚体系遭遇了一场空前危机。 “刑罚危机”促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思考代替传统刑罚的新机制。19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监狱状况已在整体上大为改观。 首先,新式监狱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效抑制了流行病的传播。其次,新式监狱不仅受到内政部的统一监督,也享受统一补贴。 狱警开始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担任,并纳入带薪公务人员行列。再者,犯人的基本食宿条件有了保证。 最后,监狱管理……不再过分强调惩罚,管理中加入了更多的激励、奖励措施,教育感化逐渐成为新的规训手段。

英国政府何以对监狱改革报以如此高昂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监狱问题和刑罚危机之外,通过监狱改良来提升国家威望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考量。当时的一位监狱改革者亦道出了这一归旨:纠正罪犯的恶习,使之改邪归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不仅标志着人性的胜利,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在文明世界中的崛起。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监狱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犯罪问题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英国的监狱制度的变迁。 (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人以希腊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一路东行,飞过波斯,跃离粟特,走进中国,与从东向西传播的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使用最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之一。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翼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如图1的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翼马纹织锦藏品。这一神兽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借助了翼马纹设计了“丝绸之路周”的徽标,如图2。

   
图1

   
图2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的特点并简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丝绸之路周”徽标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史学繁荣,在编撰中呈现出新趋势。不少阅读者更喜好参阅叙事简明类史著,因此一些史家对卷帙巨大的史书做了化繁为简式改编,例如王当将《左传》改编成传记体后,竟取得“人竞传之”的良好效果。宋人在参阅喜爱的史著时,还撰有撮要、节要以及节抄类史著。与前代相比,宋代蒙学类史著数量与种类增长迅速,史家以十七史为取材对象,编排讲求上下两句成对,四言成句。宋人不仅为一些史书补配了插图,而且还有意创制了图文并茂类史书。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大力推行,一些史著刊编者为迎合读者应试之需,不仅对正史诸家注本做了综合编刊,而且在一些选刊的原著内,多附加题评、批注等特定内容,以增强其参阅效果,一些刊编者在拟定书名时还不惜假托名人,欲以达到广传旺销之效果。

——摘编自燕永成《宋代史书编传新趋势及其特点》

材料二   《史学季刊》是中国抗战时期大型的学术性史学刊物,其创刊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受日军全面侵华的影响。其作者群体主要为内迁到四川的高校教师,以四川大学为依托,规模之大、学术流派之多,在中国近代史学期刊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尽管这些史家存在流派、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在爱国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下,这一作者群体怀着经世致用的共同治学理念。在学术特色上,《史学季刊》注重史实考据,彰显了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主流。徐中舒在《古代四川之文化》一文中寓民族情怀于古代四川文化研究,并强调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史学季刊》也重视对西方史学的介绍与引入,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展现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是中国史学研究接洽国际史学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唐勇《抗战时期〈史学季刊〉的创立及其学术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史书编撰呈现出新趋势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抗战时期《史学季刊》创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建议。
7日内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4月提议筹办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开幕之前,在上海开展为期一周的国货运动大会,激发全社会重视国货、爱用国货、制造国货的热情;政府还颁布了《中国国货暂定标准》,成立国货调查委员会。政府还编印了《中华国货展览会纪念特刊》,还制定了会旗会徽,谱写了会歌,开幕之后,每天出版《国货日报》,在会场免费发放。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中华国货展览会于1928111日在上海南市正式开幕。展品对象仅限于国货,共分食用原料、制造原料、饮食工业品等14类。大会共征集到了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的共13271件展品。最多的是上海,有3798件,上海、江苏、广东、天津4个省市占了全部展品的一半以上。全场展品中,50%是原料品,40%是手工业品,机制与半机制品仅占10%。开幕之日,盛况空前,中外来宾1万多人,观者5万余,蒋介石亲莅会场举行了升旗礼。

——摘编自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国货展览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4月至19334月,法国先后派军舰侵占了南沙群岛中几个较大的岛屿,宣布为法国领土,该事件史称“九小岛事件”。南京国民政府随即向法国政府递交照会,宣布对法占岛屿“保留其权利”。同时,国民政府还派人游说日本:“针对法国的肆意妄为,望能发挥日本海军的威力,以示亚洲人对亚洲人的支援。”19339月,蒋介石重制了应对“九小岛事件”方略,认为:“海南九岛有中国渔民之居住,固可持之为吾领土之理由,然并无政治上或军事上或建设上之措施,暂守冷静以保留渔业权利为辞,似亦于国体无伤……今不如委骨于地,任日法两犬相争。”此后,国民政府中止了与法国政府有关“九小岛事件”的交涉。

——摘编自栗广李月琴《国民政府消极应对“九小岛事件”之原因论析》

材料二   近年来,作为南海问题的非争端方,法国对该问题时刻保持关注并试图介入其中,以图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对“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施加影响。此外,法国强调在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关于南海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如:2016年,法国认同“南海仲裁案”的“裁定”结果,并认为中国在南海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国际法,宣称将派遣更多的舰艇参与欧美的南海巡航活动,但所派遣的舰艇大多落后老旧,被学者认为“仅有表面象征意义”,“真正效果远低于媒体炒作”。

——摘编自王传剑郭葛《“印太转向”下法国的南海政策:解析与评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消极对待“九小岛事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法国南海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5-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农书研究》首次对有宋一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本书主要探讨了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宋代各类农书分别加以研究,专章论述了宋代代表性农学著作陈旉的《农书》的重要贡献,探讨了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传播方式及与宋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宋代农书数量不少于255种,涌现出如第一部农业气象专著、水稻专著、柑橘分类学专著、甘蔗制糖专著等等,是了不起的创获。

本书在重新厘定传统农书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将宋代农书分为综合类,耕作、农具、农田水利类,园艺类,畜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9大类,这种分类根据现代农业书籍的分类并结合宋代农书的特点,显得更加合理。

再如本书将宋代农书置于整个传统农学发展过程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对宋代农学在整个传统农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客观评价。不仅如此,作者还将宋代农书放到东亚文化圈更广阔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其世界性的影响与贡献作了学理方面的揭示。

总体而言,本书结构合理,史料丰富,在学术上多有创新,使我们对宋代农学和农业的成就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系中国农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书研究》序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书研究》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书研究》出版对宋代农业研究的价值。
2024-03-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地方税粮因转输艰难、灾伤薄收等多逋欠,军饷常出现数月无支的情形。于是,明代组建了中央催办机构和地方催办机构:中央层面,皇帝对全国政务有最高催办权,内阁拟定催办建议;地方层面,设置巡抚、巡按督察参罚官员,沟通上下,府、州、县执行具体催办事务。上催下在于执行,下催上在于处理、决断,同级催同级在于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大明律》对文书运转、稽程有如下规定:“凡官文书稽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张居正根据政治事务、经济政策执行等弊病,请求予以改革,“月有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即建言立法者,亦虑其终之罔效,不敢不慎其始矣。致治之要,无踰于此”。然而,上级催办之令急迫、需索繁多、差官云集,催办期限不合理,官员因己私以催办为名行利已之事,朝廷宽恤诏令已下而有司视为不见仍行催促,还有因催办而起官民冲突,或民穷盗起。

——摘编自黄梦巧《明代政务催办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工作催办制度不断推进。对领导批示要求检查的某些问题的查处解决情况搞跟踪督查催办,称之为“专项查办”,其范围不只限于人民来信反映的行政不作为问题,大量的属于事情重大、性质严重、久拖不决或无人过问的问题。“走下去”即深入部门或基层亲身调查、督查催办是适应此类重大事项的最佳模式。其中,人民来信、上访等成为重要的政务反馈渠道。“文件催办”是机关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适时加以跟踪督查催办,以使承办部门在要求时间内把公文或公事办完,主要包括上级对下级机关、平级机关之间、下属送上级机关等多范畴。

——摘编自河北政报《浅谈政府办公厅(室)的督查催办工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政务催办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明代政务催办,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工作催办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政务催办的认识。
2024-03-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