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

——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

材料二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 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1760年到 1774年,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 150多万英镑。

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 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 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资,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关系,即魏源所谓:“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独有之。”……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只有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茶,中国古代三大对外贸易拳头产品之一……公元16世纪茶传入英国,17世纪末进口不到6吨,到18世纪末进口达2万吨,一片小小叶子征服了英国人舌尖,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茶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禅茶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编自秦花《建设“茶叶江山”需要厚植“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并从“茶、银、鸦片的循环”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以茶叶驭外夷”的失败。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阐述“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2023-11-11更新 | 214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法国于1681年颁布的《海事法典》,对两国的航运业有推波助澜之功。在英法强劲的挑战之下,17世纪末期,荷兰日渐衰落,英法航运业及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英国逐步掌握了贸易主权,走上贸易帝国之道;而重商主义及其成果为18世纪法国的商业和欧洲大陆工业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17世纪末法国在海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过数场争霸战争后,在北美、中美洲以及非洲皆建立起了殖民地……最终英国于1763年彻底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20171月,美国海军发布文件指出,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们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美国海军提供的海洋自由。水面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并击败从海盗到全副武装的非国家军事行为体,再到敌国海军的威胁。全球的竞争者会试图破坏海上机动自由,方式是海洋拒止技术的部署和扩散,包括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整合和分层传感器系统及瞄准网络、远程轰炸机、先进的战机、潜艇、鱼雷、先进综合防空系统、电子战、网络和太空技术,以及不对称战术。这些能力旨在提高与美国军队对抗的风险,对手的目的是削弱我们的朋友和盟国对我们前沿行动能力及意愿的信心。

——摘编自张昊译《水面部队战略:重返制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颁布海事法令的共同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海军战略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   需讳”,常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三国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 “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   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   者,杖八十。”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

——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 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 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

___________ 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

材料三   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
(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1019日,毛泽东在会见巴基斯坦总理苏瓦拉底时指出:要注意中间地带的重要性问题。他认为,在这个地带的一边是社会主义阵营,另一边是美国。中间地带从英国一直到拉丁美洲。这个地带有最多的人口和最多的国家,包括有三种性质的国家。第一类是拥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第二类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有的已经取得民族解放,有的还在争取民族解放;第三类是在欧洲的不拥有殖民地的自由国家。他还认为,在这些中间地带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纠纷。这些纠纷应该用和平方法来解决。

——摘编自李捷《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材料二   从历史上看,凡通过战争方式产生的格局,大致需要34年或45年,因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充其量是几年的时间。但在和平条件下要形成一个新格局却要经过十倍以上的时间。70年代开始的多极化到80年代末只走完了第一阶段的进程,这已经是20年的光景。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以来,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仍处于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日本和德国,它拥有比其他大国更先进的科技水平、人才资源和地缘优势等条件。1997年以来,东亚地区多数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又使美国的一超地位相应加强。

——摘编自顾关福《冷战后的过渡性国际格局》

(1)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解读材料一中毛泽东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新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自拟模拟(6)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的官僚体系内,有些是召自元朝归附的旧吏,元末时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和种种恶习随之袭来。朱元璋决心“革前元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洪武元年,朱元璋告诫来朝见的府州县官:“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胶人以肥己,尔等戒之。"在洪武朝陆续编定《大明律》和《大诰》,还先后颁布《祖训录》《臣戒录》《醒贪简要录》《为政要录》等敕令。他说:“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

——据周谷城《中国通史》、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等整理

材料二   据《明史》记载:“凡三诰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朱元璋还建立“皮场庙”,即在各府州县和卫所衙门左首,都设立一座庙宇,既用祭示土地神,又作为对贪腐官吏剥皮场所;他还“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亲自编定的《御制大诰》三篇颁示天下,其中多是重惩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例。他还规定,凡贪官恶吏,允许民将其“绑缚赴京治罪”。“其正官、首领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摘编自张丕显《论明初吏治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整顿吏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整顿吏治举措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3·安徽合肥·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格诺教派和英格兰新教催生了新的音乐表达,出现了使用法国和英格兰本土语言的诗篇歌调音乐。贵族统治者不仅支持作曲家创作世俗音乐,也赞助作曲家写作宗教音乐。世俗音乐为贵族和中产阶级上层的一群有较高修养的业余表演者提供了适用于演唱和演奏的音乐,有修养的女士和先生常常是有才能的歌手或演奏家。16世纪初,第一次出现了通过活字印刷出版的音乐,大量乐谱将许多音乐作品传播到了更为广泛的地区。

——摘编自【美】沃尔德等《西方音乐史十讲》

材料二   国歌的旋律能唤起情感共鸣,歌词可展现历史与故事内涵,是了解民族国家的重要材料。英国国歌《天佑吾王》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随着报刊和剧院的推广而流行此后,“吾王”的内涵因政治斗争而不断改变,直到19世纪才定型。1914年,英国对德国宣战时,群众自发聚集在白金汉宫前,唱起了《天佑吾王》。1939年的一天,BBC广播电台播放起了这首歌,随后首相发表了对德作战宣言。《泰晤士报》曾指出:“并不是我们选了自己的国歌,相反,是它在冥冥之中出现在了我们身边;如今已成既定事实。”

——摘编自罗宇维《传统的编织与共同体的建构——基于英国国歌确立历史进程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点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歌对于英国的历史意义。
2023-10-11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2,16+4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1961年,毛泽东在与日本共产党代表座谈时强调,党史研究“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不能说错误路线没有用处,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摘编自周溯源《简论毛泽东的史学观及其实践》等

材料二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人天生具备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毛泽东也不例外。1921年1月,毛泽东才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高度评价。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向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到会同志推荐参考读物的时候说:“(民国以前的农民革命斗争)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根本不相同……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这一点,就最贫苦的群众来说,而不是就他们的领袖们来说,则是可能确定的。”诚然,他的历史观和对历史问题的论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句句正确、一贯正确。在其晚年……他的有些说法,违背了他自己本来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过,迄今为止,中国还未出现过哪一位革命领袖,能够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科学地洞察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科学遗产。

——摘编自李侃《毛泽东历史观的若干问题浅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毛泽东史学观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价值的认识。
10 . [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

材料一   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契约称“约剂”,分为“大约剂”(“邦国约”)、“小约剂”(“万民约”)。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民事范围,包括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东晋至五代时期,木“券”逐渐发展为纸“契”,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出现了契约套语,如“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面平章”等;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主要是征收交易税和发卖“印纸”。当时民间土地交易,当事人到官府交纳契税时,由官府在民间契约上加盖红色印章,这样的契约被称为“红契”。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而作为民间物权关系的租佃文书、商业文书和社会管理的协议则多数命名为“约”。

材料二   明代财产契约行为的交易对象不仅包括耕地、林山、宅基、房屋等不动产,还包括车船、牲畜、粮食以及日用品等。可以说“明代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细故”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但涉及田地房屋需要征收契税的时候,明代法律明确规定“凡典卖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对于违反社会纲常礼教、可能影响政府的政治稳定的民间契约行为,则予以否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嘉露《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契约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