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港是海上贸易航线的连接点,也是文明兴衰的见证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州使用舟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晚期。到汉代,温州已能制造扁舟、轻舟及楼船等,已与东南亚及日本等地有海上交通往来……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温州翔门古港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堪称是对宋元时期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也表明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城市。

——槁编自应忠彭:《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打开哪些言盒》等

材料二   “明清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对海洋贸易还是来取一贯的、保守的态度,对民间对外贸易更是充满了敌视,屡加打击。但这并未使中国商民退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易舞台。双屿港是舟山群岛的六横岛和佛渡岛之间的一个港湾。因其位于宁波港通洋水道的必经之处,自古以来“为倭夷贡寇必由之路”,明初,为了加固海防,海岛居民全部内迁,“久无人烟住集”,因此成为走私贸易的理想场所。正德年间,广东实行对海外番舶的抽分制度,有些海外番商为避税辗转到福建和浙江沿海进行走私贸易,浙江双屿就成为其中的一处。而当时闽浙沿海军备不整、海防废弛,正因如此,双屿港的中外海商(寇)才可以与沿海居民内外私通,各得其利。

——摘编自李燕:《古代中国的港口——经济、文化与空间壇变》

材料三   2013年,国家发出了要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倡议,在此倡议的直接引领下,我国的沿海港口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到2021年,我国港口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港口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污染防治得到强化,用能结构不断优化,绿色港口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口岸营商环境进一步向好,港口开放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摘编自杨晓光:《我国港口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取得的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对外海路通道的情况。写出宋元时期东南沿海的其他“重要节点城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双屿港走私贸易兴盛的原因。结合所学并从对外关系的角度阐述明清统治者海洋贸易政策的出发点,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指出“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名称,并阐述该平台的现实意义。
2023-09-2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崇化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的《高帝求贤诏》说:“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注明)行(言行)、义(通“仪”,仪表)、年(年龄)。(官员)有而弗言(推荐的言行),觉(发现),免(免职)。年老癃病,勿遣。”后来,汉武帝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措施。唐朝时期也规定,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相貌)”、“言(言行)”、“书(书法)”、“判(逻辑思维)”等,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社会活力。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材料二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科举就吸引了诸多外国考生应试,日本、朝鲜(今朝鲜、韩国)和越南还仿效中国,在本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自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英、法、德、美等国也从中国科举考试“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性中得到有益启示,并纷纷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自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外文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120余种。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       

年份主要内容
1983《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决定》
1986《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
1990《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
1994《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1998《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摘编自薛立强、刘文花等《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汉选官制度的名称,比较西汉与唐朝选官制度在选拔方式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导致“16世纪起,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的事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中国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材料的主旨;结合所学,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推动以上变革的主要因素。
3 .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现代技术发达的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工业革命。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道路。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赵林如:《中国市场经济学大辞典》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就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它引领人们逐渐走上机器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工业革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它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它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它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它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

——安国平,顾莹华:《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把双刃剑”的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分析其政策的特点。
(2)写出宋朝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分析宋朝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交通不仅是联系地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它更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运河即是出于作战需要而诞生,此后不论是中原地区发动统一战争还是对岭南等边疆地区的远征时,都曾大规模地修挖运河,以实现快速转运军队和后勤补给的 目的。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南北分离的局面使得大运河成为了维系帝国统治和国防安全的大动脉。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南方的粮食、赋税等输送到北方,为都城供给养分”,运河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功能,甚至催生了一批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然而 其军事上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续杨方、陈熙《千年运河: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二   诞生于北非和西亚之间广袤干旱地带的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在与游牧民族的不断斗争中,甚至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整个大陆面积的1/3,要想将整个地球作为历史的舞台,就必须将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而直到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之后,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

——【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材料三   速度是交通的灵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速度的进步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快 捷和高速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高速化成为现代交通运输追求的重要目标。高速化可显著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当今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超音速 飞机,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高速化的发展趋势。

——除飞《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试举一例秦远征岭南时修挖的运河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具备哪些作用?
(2)材料二中“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列举该事件的主要标志,并分析为什么该事件后“我们的世界才属于一个整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类为追求“快捷和高速”发明的交通工具以及中国进入“高速公路时代”、“高速铁路时代”的标志。
2023-04-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3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奉行由贤能之士组成政府的原则,对于以此原则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

——《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1884年3-4月)》

材料二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摘编自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等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天津条约》美方外交官、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为“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对科举制优点的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科举制适应“现代生存环境”的表现。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丁韪良对他国文明的评价?(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2023-03-2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城市是历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祐二年(1087)十月,泉州港正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出于生存的需要,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顶点。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有宋一代,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于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南宋的大致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因此,面向东南海陆发展与东南亚等国的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泉州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后海路转趋于发达的两条路线。

材料二   至道光四年(1824),“高家堰大堤溃决,冲毁运道,运河水量激减”。清江浦南北一带“运河底高已达一丈数尺,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至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道光五年,黄河再次发生大水……运道淤塞严重,漕船纷纷搁浅于泥淖之中。然而,漕运维系着京师的粮饷供给,道光帝也不得不发布上谕,议行海运。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较元明时期,人们对海道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海洋航行知识了解的也更多;二是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海运的风险大为降低。……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清江浦兴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城市兴衰的认识。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并指出伦敦城市化早期进程的问题。
8 . 劳作方式变革、生产技术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田庄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生产和生活资料能自给自足,田庄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因里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为了守卫田庄,设立玛壁,组织部曲私共。西欧中世纪庄因的起源要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里,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强运动推行者亲眼目睹西洋坚船利炮之精良,建立翻译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军工企业,开办轻工业,成立水师,由于过度专注船炮,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对漠视,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田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近代工厂的开端,分析“工厂化”对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自强运动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航运业的相关史实,实证自强运动触及了“现代化表皮”,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析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
9 .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从而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摘编自(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它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起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护器作用、稳定美国社会需要的安全阀作用和美国各阶层及利益集团调整关系的调节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节选自《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并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劳作方式这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器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并概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
2023-02-20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8世纪以来,在重大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多次产业革命,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逐渐由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让渡给工业。这   一过程是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移向工业的过程,是农业革命孕育工业革命的过程。之后 农业和工业仍在发展,农业的“革命”和工业的“革命”没有终点。工业革命开始后,农业继续为工业贡献劳动力、粮食、原料和资金,但同时工业革命反作用于农业革命,一方面加速了国地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的建立和集中,促使自耕农消失。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变革。

——摘编自何洪涛《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事记

时间

重大事件

1892年

德国吸收无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长处,创新企业组织形式,规定股东人数有限,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的债务负清偿责任。这种形式相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所采用。

1904年

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 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

1913年

英国、德国和美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占比分别为15%、11%和13%。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等

材料三   时任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指出,我们向别人开放,世界也同样向我们开放,这 就大大扩大了我们的发展空间;过去人家制定规则,我们来执行,现在我们不但要参加,而 且要充分发表中国的意见,维护我们中国的利益;过去许多方面是受到歧视的,因为你不是 世贸组织成员,现在如果发生贸易争端,中国可以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解决贸易争端。

       ——整编自2002年央视“经济半小时”专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阐述英国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相互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组织形式和贸易格局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动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并阐述其历史意义。
2023-02-1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