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彼特拉克则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但丁还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才能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彼特拉克曾公开宣称: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的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摘编自张淑钏《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尽管伏尔泰一生坚持与教会斗争,但他却认为上帝“安排了世上的物质”,并且在创造安排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后便让它们自己运行,伏尔泰相信一切结果都有原因,万事万物的存在也有原因,这就是终极因,即上帝。他还说:“与其承认一位像许多民族那样要用人做牺牲来祭奉的野蛮的上帝,还不如索性不承认更好。”

——摘编自赵满海《论伏尔泰宗教思想的形成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彼特拉克思想体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但丁、彼特拉克相比伏尔泰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0-01-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日:“联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天一阁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四百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10余人.清代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据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整理

材料三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中一则材料主要情况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4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2019-10-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15世纪40年代以后,印刷书在欧洲迅速发展,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18世纪的时候,欧洲和中国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2019-01-30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辽宁瓦房店市高中高三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9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仲景(约150—219年),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桓帝、灵帝到建安年间疫病盛行,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10岁时立志从医,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建安年间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但当时百姓不能随便接近官员。于是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坐在大堂上为群众诊治。他总结临床经验,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试治,质经十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前者专门论治传染病、热病,后者专门论述内科、妇科和外科等杂病的理论和方法。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无不尊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秦汉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广泛为民诊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