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个特定社会之间,近代西方社会和古代希腊社会,我们观察到了连续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种连续关系喻为“血缘”关系。雅典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具有人文精神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则是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人”的解放因此成为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

——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既是启蒙时代的核心和高潮,也受到之前英国科学、政治的影响。那么,为何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呢?经济上,自路易十四始到路易十六大革命前夕,法国经济状况并不差,尤其是上层社会和商人们非常富足,这些贵族要么自己去做研究和思考社会问题,要么资助其他的精英去做。政治上,这时的法国变得专制,被剥夺权利的地方贵族逐渐集中到巴黎,有了议论政治和交流思想的机会。文化上,三位国王都重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这让法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度。启蒙思想能在法国迅速传播,还要感谢印刷术。印刷术让伏尔泰和狄德罗给法国人上了开启民智的课程,让孟德斯鸠和卢梭将未来社会的设想传播到远离巴黎的偏远地区。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第四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社会”与古代“希腊社会”在哪两个方面存在着连续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分别用一句话说明智者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中心”形成于法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科学、政治”领域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两个英国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1953年,政务院下发通知,提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生产劳动。次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从思想上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195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指出必须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教育部又颁布了在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进行农业常识教学的通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观点和习惯,方便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摆脱了原来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思维定势。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1-04-11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辽宁卷)03
3 .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此观点意在
A.阐明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B.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C.强调武装割据斗争策略的正确性D.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重大方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2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10月,鲁迅发表了《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一文中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其具体理由是: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鲁迅看好拉丁化这条路:它只有二十八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就是Rhen'房子就是Fangz'我吃果子Wochgoz"其实,回溯历史便会发现,清末谭嗣同就有过废除汉字的建议,民国初年陈独秀、蔡元培都拥护这种主张。

——文贵良《鲁迅:结核式汉字观与中国人存亡》

材料二   在鲁迅提出取代汉字的同时,汉字的简化工作已经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汉字简化工作。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之后,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才慢慢地进入主流视野,一直到《简化字总表》的广泛推行,我国的文盲率才逐渐下降。毛泽东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未竟的理想与事业,他亲自完成了:汉字不灭,中华崛起。

——陈建伟《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主张废除汉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所述“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的含义。简析现代中国汉字简化工作的意义。
2021-05-30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经月累时,犹得以涉山川,冒历风霜,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其所以强身体而壮精神之道”,其弟子三千,从卫、吴、齐、家。音、等西来,孔子游历,争习宣扬君子六艺,体会“山水之德”;庄子“经百川千岭,习诸国之精华,传天人合一之真”:墨子“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曾游楚,前至那,后客音阳”,他带领弟子在游学过程中主要以说止战为主也为“与工肆之人”传授实用之艺。战国时提倡“行医”,名医带徒游四方,送医治病,系药集方,知神医向,为了寻求医学之法足迹遍布赵、楚等国。

——据林雅琴《百家齐游: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考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游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在西方知识分子心中建立了自然秩序和人类天赋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如果说自然神论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了一个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世界,那么同时期迅速发展的自然法学派则确立了一个依照社会契约而运行的宪政社会。……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把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百科全书派的响亮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了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对一切传统的信仰和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理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1-04-20更新 | 30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辽宁卷)01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