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凯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三   事实上,大批群众是被他们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领着走的……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上只是在   这个社会已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赋予的。

——亨利·伯格森《道德和宗教的来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
(3)结合材料一、二和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小论文,评述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2018-07-02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盐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
3 .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史家徐中约说:“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和富有,是思想而不是军事强权。为了使人民直接了解西方思想,他翻译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即《论自由》)、孟德斯鸠的《法意》(即《论法的精神》)等,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了进化论、自由贸易和政府分权等理论。”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人物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林则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东林首领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黄宗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永远改变了全球的科学思想。下列对书中所反映理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把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看做是新物种起源的首要条件
B.证明了造物主——上帝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C.首次将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其优胜劣汰的进化论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社会革命与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17年6月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中国量子卫星“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关于量子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A.量子论继承了经典力学关于时空的认识
B.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最早提出量子假说
C.量子力学的成果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D.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突破后来居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传记学家阿尔森·古留加这样评述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苏格拉底B.莎士比亚C.孟德斯鸠D.康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的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特、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下列对达尔文及《物种起源》评述中,错误的是
A.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B.给漏洞百出的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一击
C.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生物进化的思想
D.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生物界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