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这体现了孔子(     
A.注重协调与缓和阶级关系B.恢复等级秩序的诉求
C.意图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D.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 .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2023-07-16更新 | 557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是学者何传启制作的国际战争形态的历史演变图,这可用以说明(   
A.国际战争与世界体系的变化B.科技革命与战争形态的关系
C.人类文明和国际结构的转变D.武器是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
2023-02-23更新 | 2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2023-02-22更新 | 79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先秦时期,儒家崇尚“伦理”,认为“伦理”蕴含了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秩序。儒家伦理思想以血缘家族为表现,故又可称之为血缘家族伦理,主要体现为以亲属、辈分为表征的等级关系和人伦常道。由此可知,先秦儒家思想(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着眼于规范社会关系
C.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D.致力于协调民众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国家治理的著述。这反映出当时已认识到(     

著作

论述

《尚书》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左传》

“官人,国之急也。”

《墨子》

“尚贤,政之本也。”


A.国家稳定乃治国之本B.选贤任能关系国家兴衰
C.百姓社稷是国家基石D.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2023-02-2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以下内容出自战国秦简《为吏之道》。这反映了(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A.官员个人素质的提升B.儒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C.秦国治国理念的转变D.不同政治思想的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A.批判传统文化B.推行维新变法
C.发起文学革命D.推动社会改良
2023-02-22更新 | 201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 1831)认为 ,这“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自从太阳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时候起 ,还从来没有看到人用头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 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 。……这是一次壮丽的 日 出”。促进“ 壮丽的 日 出”的主要社会 思潮是(     

A.蒙昧主义B.民族主义
C.理性主义D.社会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的伟大就在于:他没有触犯任何法律,也知道对他的审判是不合理的,但他仍然愿意去遵守法律,去服从通过合法程序所作出的判决。该学者意在说明(     
A.直接民主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B.程序公正蕴含正义价值的考量
C.苏格拉底追求理性自由的精神D.雅典公民遵守法律程序的意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