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卢梭认为理性有它的用处,但是关于生活中更多的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卢梭的这一认识(     
A.强调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否定了封建神学的权威
C.表达了政治变革的诉求D.反思了理性主义的局限
2 . 1920年创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尽管对社会改造持改良主义的态度,但其发刊“宣言”声称:“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共识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致
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8年,陈独秀提出社会的文明幸福,并指出幸福是个人促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被尊重的。这表明陈独秀(     
A.思想倾向开始发生转变B.批判儒家传统的道德
C.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D.重视保障个人的权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2022-10-28更新 | 282次组卷 | 122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一级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一行字中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这一点,在王羲之、王献之的“再拜”二字中体现得较为典型。这反映出魏晋书法
A.整体性中蕴含变化的审美特征B.追求儒释道融合的艺术境界
C.自觉适应动荡无序的社会状况D.突出门阀士族优越的政治地位
6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021-01-22更新 | 330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2届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联合命题考试历史试卷
7 . 晚明诸多史家爱作翻案文章,即强调治史“断自本心”和“以意解之”的撰述旨趣,使晚明史学发展呈现新的面貌。晚明史学变化
A.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B.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推动考据学派的形成D.摆脱理学说教的风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
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
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
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6次组卷 | 4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卷二
10 .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