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7042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张国航《东方红二号:从到“有”的跨越》,《太空探索》2020年第4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是中国第一种通信卫星,主要用于国内通信,分实验型和实用型。经历9年艰苦奋斗,东方红二号卫星于198448日发射成功,416日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515日完成在轨测试,性能良好,正式交付使用。至此,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欧空局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组织)。
杨利伟《天地九重》节选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1)依据材料信息,确立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此主题的史料价值。(要求:主题明确,说明史料类型及价值)
(2)针对研究主题,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
2021-02-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唐代书法艺术“尚法”,积极浪漫且感性,楷书、草书多样发展,法意相参;宋代书法艺术“尚意”,向内收敛,消极沉静,理性行书大兴,以闲适为主调,意趣兼备。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书法技巧的成熟
C.政局变动的频繁D.商品经济的发展
3 . 一位画家曾说过∶“殊不知我并不着力谋求准确表现我眼前所见的事物,我是在相当随心所欲地运用着色彩,我是在更有力地表现自己。”他要用明快的色彩、粗犷的线条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喧嚣。下列表述的艺术特征与画家的观点相符的是
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重视用鲜明色影和奔放笔法
C.重在表现色彩发生微妙变化D.反对传统束缚和理性的压制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冯天瑜《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

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事件观点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中体西用"与近代中国哪一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2021-01-19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湘报》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A.士子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B.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
C.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D.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清侠义小说一改唐传奇中侠客孤身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游侠形象,将侠客与政治、国家紧密结合起来,侠客既要下报百姓,更要上报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
A.文学创作强调伦理教化功能B.明清小说彻底摆脱唐传奇影响
C.明清小说呈媚俗功利化倾向D.主流价值观深刻影响文学创作
7 .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随时代变化而变化。1861年冯桂芬指出西学中“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致理”,“格致”一词正式指称西方科学并流行起来。冯桂芬提出“格致”新词义
A.减少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B.提供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
C.促进了传统儒学向近代转型D.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从1950年开始,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工会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选举法等法律法令。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同制定法律、法令、决议及法律问题的决定127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等几部重要法律。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写入宪法。

——摘编自许安标《新中国70年立法的成就与经验》


(3)阅读材料三,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立法的侧重点有何变化。并分析改革开放时期立法的积极意义。
9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 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 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