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儒学的两种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相同立场。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为“重建文化自信心”在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分别做出怎样的探索?
材料四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晋江市平山中学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伏尔泰与卢梭是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但两人也是著名的“冤家对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

材料二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以上材料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
3 . 黄宗羲、严复两人的思想具有理论视界的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固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

——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实学”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

(5)综上,请你谈谈对思想变革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

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材料二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一直是两个突出的课题。二者是何关系?

1986年,李泽厚在《走向未来>创刊号上发表题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论文。他在文中指出,五四时期,“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再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批判。王元化认为,“把启蒙和救亡看成全然相克是不对的”。金冲及指出,“从根本上说,是救亡唤起启蒙,还是救亡压倒启蒙?我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丁守和也谈到:“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是为了救亡。戊戌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杜文君进一步强调,“救亡压倒启蒙”说歪曲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主题,改写了中国近代的全部历史。彭明认为:“把马克思主义排斥在科学和民主之外,排斥在启蒙运动之外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李良玉更是直接指出,“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救亡是启蒙的逻辑发展,是它的必然趋势。”

—郑永年《中西方启蒙的差异》

(2)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究竟是什么关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18-07-16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南省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达300多万人,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矩,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   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城,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三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废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压制性的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于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而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熊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公民与中国古代臣民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三(下图漫画)“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的话,你会帮助谁?”对这一问题,网上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网友戏称:“俺会帮孔子吧,因为孔子弱。”“帮老子,老子天下第一的嘛。”“我是路过打酱油的,不关我事。”等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主张的提出在当时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的基本主张。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说明其原因。

(3)读材料三,“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的话”,你会选择帮助谁呢?谈谈你的理由。

2018-01-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泰安知行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9 .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二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四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18-01-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富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期末训练试题(三)

10 .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十九大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经有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949年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刘少奇《论党》

材料三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给当时的“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2018-01-0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高中等级考试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