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3 道试题
1 . 东晋元帝即位,于建武元年(317年)设立了太学。教学内容也主要还是经学。这个时期经学的特点是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注经的特点是广采众说,自出新意,其成就超过了汉代经师。以上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辨化趋势愈发明显B.儒家思想体系多元化
C.三教合流现象初现端倪D.社会生活显示出包容性
2021-05-26更新 | 21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则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成为时代主流B.西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强D.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得到发展
2021-05-22更新 | 42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B.经济多极化导致政治多极化趋势
C.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两极格局解体D.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2021-05-05更新 | 2400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福建地区专用)
4 . 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中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宜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

——摘编自马兴才,李先明《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

材料二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所谓道德教育,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一

——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

必修选修
清末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手工农商
民初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男)
缝纫(女)

——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因时期道德教自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篇小论文。(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04-2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棋盘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有部分学者认为,启蒙运动可能并不充分,不能为我们所有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但它的确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该观点意在说明启蒙运动
A.有待于形成完整思想体系B.面临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C.需要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D.能够引导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1-04-19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图为东汉末年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画像《邢渠哺父》图,描写了邢渠跪身执双箸哺父场面。该图反映出
A.儒家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普通民众生活的困苦
C.儒学出现世俗化趋势D.政治一统对社会习俗的改变
2021-03-0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其著作《读通鉴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王夫之着重批判历史现象,认为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势之所趋”,它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历史客观趋势。根据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势”和“理”的具体论述,王夫之提出了“理势合而为天”的学说,“天”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认为天的内既包括贤者的“己之天”,也包括属于普通民众的“"民之天”,主张“圣人所用之天,民之天也”,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摘编自蒙晨《浅析王夫之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夫之的历史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评王夫之的历史观。
2020-07-07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0届高三6月调研(三诊)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儒家用字
数量(个)1310975332
乡名
示例
崇仁
怀仁
德政
德化
积善
从善
至孝
旌孝
思贤
奉贤
道义
习义
遵礼
复礼
守信
良信
A.儒学主流地位确立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政府发展文教事业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
9 . 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人们艰苦努力,长期不懈,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这一思想
A.体现了理学的思辨化趋势B.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D.突出强调封建等级合理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1953年,政务院下发通知,提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生产劳动。次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从思想上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195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指出必须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教育部又颁布了在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进行农业常识教学的通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观点和习惯,方便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摆脱了原来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思维定势。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1-04-11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