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墨子》中指出:“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表明其主张(     

A.提倡节俭B.兼爱非攻C.尚贤任能D.重视实践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世界观,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内容“宿命”、“等级制”和“奴役”、“优胜劣汰”,诸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标签”。

——摘编自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       

材料二1895年,严复在其译述的《天演论》中,阐释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一种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是强横者,谁就是优胜者,就能生存下去;谁是弱劣者,谁就要在竞争中失败、灭亡……不到几年《天演论》便成了一般救国人士的理论根据,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也便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口头禅了。

——摘编自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热词在中西方流行作出合理解释。
2022-11-10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5 . 墨子曾经主张利用宗教来治理国家,将“天志”(天的愿望)作为治理国家的“法仪”。董仲舒希望利用天的权威来制约君权,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表明(     
A.儒墨两家思想相互交融B.神化君权成为社会共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有序社会成为共同追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元代马致远在杂剧《荐福碑》中借落魄书生张镐之口写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跃有了糊突富。”这折射了当时( )
A.城市经济繁荣B.文人地位低下C.君主专制强化D.民族矛盾尖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

——摘编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对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进行阐释。
2022-11-05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中国化的历程)一方面,以外国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学说要想实现在中文语境下的传播,必须首先通过翻译实现向中国语言及中文文本的转化,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开始其“中国化”的旅程。另一方面,译介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思想观念,成语典故等去阐释或附会西方社会主义学说。这样的译介阐释过程,体现了译介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摘编自孙建昌《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传播(1900—190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材料二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如陈独秀创立的《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1917年2月,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这表明进步知识分子(     
A.认为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B.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C.积极探寻民族振兴新力量D.力图激发各阶层民族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