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海国图志》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这反映了
A.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有了一定了解
B.“开眼看世界”突破了“师夷长技”的范畴
C.魏源已经找到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D.魏源已经认识到英国制度的优越性,主张政治变革
2 .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瓦特的改良蒸汽机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17-12-20更新 | 260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政策解读与配套资源-新高考模拟试卷02(北京)
3 . “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出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进化论的出现
C.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某高校百年校庆展览中,有一则国家对课程设置调整的说明:废除训导、党义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等课程。这一调整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文革”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5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69次组卷 | 85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7 .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体系的成长历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
10 . 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和他的物理学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影响有
A.“把上帝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
B.总结的“归纳—演绎”法,为近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C.促进了人们的理性化倾向,推进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学说,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世界
2016-11-21更新 | 2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