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2023-01-08更新 | 172次组卷 | 106卷引用: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2022-10-28更新 | 283次组卷 | 122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
3 .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2022-10-20更新 | 544次组卷 | 60卷引用:【校级联考】甘肃省宁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的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     
A.立宪政治需要国民自觉B.政府应当施行仁政
C.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D.陈独秀对当时统治不满
2022-09-01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勒瑰恩(UrsulaLeGuin)的黑暗的左手(LeftHandofDarkness,1969)指出:只有当男人与女人在社会角色、经济、政治、责任、自由和自尊等方面完全地、真正地实现了平等,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痼疾,即剥削问题对女人的剥削,对弱者的剥削和对地球的剥削。与材料中作品属于同一个风格的是()
A.《人间喜剧》B.《自由引导人民》C.《向日葵》D.《等待戈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B.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建立政党宣传新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
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2022-05-08更新 | 165次组卷 | 22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B.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C.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D.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2022-05-02更新 | 397次组卷 | 48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2022-04-03更新 | 431次组卷 | 142卷引用:2012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第四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崇尚耕读的明代学者吴与弼教导未早起劳作的弟子:“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清代思想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由此可知中
A.明清时期士农界限已经被打破B.劳动的道德教化价值受到重视
C.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初步形成D.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