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因此兴起。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

——摘编自《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2 .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人类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戊戌时期康有为提出洪水说”“地顶说,宣称人类文明起源于昆仑,通过四条河流而分布四域,此即人类文明的同一性、同根性,即康所称的万国同风。康有为的地运说,将同根流传的世界文明分为若干阶段性:在最初的阶段,东方占优;在最近的阶段,西方占优;在未来的阶段,东方将会复兴;而到了最后的阶段,将会世界大同。康否定了西方文明的独创性,实际上也否定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康有为认为,孔子所撰《六经》,属经天行地之文,已经包含了西学的全部精义,是适用于全人类的。

当康有为来到日本、北美、欧洲等地之后,获得了新的更可靠的知识,尤其是历史与地理知识,原先的洪水说因无法成立而不能不放弃;原来的地顶说因无法成立而被修正、演化为地势说,且康生前未允之发表;地运说则更显荒谬,康也不再提起了。戊戌时期康的洪水说”“地顶说”“地运说就这样悄然无声地消失了。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洪水说”“地顶说”“地运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康有为所认为的人类文明起源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作出此论断的目的。
(2)据材料,概述康有为“洪水说”“地顶说”“地运说”消失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有为关于人类文明起源观点的认识。
2021-01-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二 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邓小平的功绩是,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采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邓小平理论”正是按他所希望的样子完成的:它们为支持继续扩大市场的实用主义政策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认为毛泽东学说中的支柱并简要评析作者观点,运用这一观点,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2)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我们要埋头苦干”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这一谈话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0-11-1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季羡林说: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有关文化的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材料二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我们中国不但能够拿来,也能够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儒家的理性精神和人道原则,无神论和“人性本善”的思想,都被启蒙思想家用来作为同基督教神学作斗争的武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西方的有些学者已经看出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在今天,它已逐渐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大有难以为继之势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具体表现及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送到外国去”的具体内容及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文化衰落的端倪”显现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化”、“东化”的认识。
2020-07-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6 . 西方人文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时必须进行辩证地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人性与理性的解放,宗教改革的冲击力则在于对社会性的愚昧发起了攻击。……宗教分裂到处引起激烈冲突、流血事件、教派迫害,直至大规模屠杀,宗教史上记载颇多……宗教改革是“护神”的,要回归本源的基督教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宗教分裂后的新教比旧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经》。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有差异甚至互相敌对,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争取政治自由和批评的权利,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他们反对教会权威、君主专制和特级特权,抨击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在反对或抨击中,丰富了有关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思想。……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致力于彻底打击恩格斯所说的“外界的一切权戚”,争取恢复人的权利,确立人的尊严的运动。

——摘编自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浪漫主义对启蒙理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过分张扬和冷酷无情违反了人性;批判理性解构一切,但没有能力建构新的合法性权力,所以使得新旧权力之间留下了真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工具化、功利化利用,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和谐;他们认为自由契约型国家过度夸大了个人自由,政府不能干涉公民的私生活,以至于共同体的价值都被抹杀;利己主义,追求私利最大化,造成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舒绍福《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反抗及其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斗争方式。如何理解“宗教分裂后的新教比旧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美国家是如何践行启蒙思想家“消灭外在权威、建立新体制”这一进步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对启蒙理性所作的批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如何克服上述问题?
2020-05-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董仲舒思想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8 .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适:“我们若想替中国造新文化,非从求高等学问入手不可。我们若想求高等学问,非先求得一些求学必需的工具不可。外国语、国文、门径科学,这都是求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应该拿着这种切实的工具,来代替那新名词的运动,应该用这种工具,去切切实实的求点真学问,把我们自己的学术程度提高一点。……我希望北大的同人一齐用全力向“提高”一方面做工夫。要创造文化、学术及思想,惟有真提高才能真普及。”

——桑兵《〈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一、新化运动是继续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于全国国民的作用,其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

二、新文化运动要文化普及于大多数之国民,不以一阶级一团体为限。

——民国江苏教育会《解释新文化运动》

材料三   《新青年》派的一大功绩便是“破坏中国旧偶像”。对此,张东荪曾以瓶中空气为喻进行批评,认为输入新空气,便能把旧空气逐渐挤了出去,不然即使“终日拿这个瓶来摇去,那旧空气依然不出去”。所以,他认为只要尽量充分地把新道德、新思想、新文艺输入,“不要与那旧道德、旧思想、旧文艺挑战,因为他自然而然会消灭的”。……傅斯年以水为喻,认为“浊水”“清水”占据同一空间,不把一种倒去,别一种便无法进来。

——周月峰《折中的“重估”——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提出看五四新文化的多重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胡适实现新文化的手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张东荪、傅斯年对此时新旧文化看法的异同。综上所述,谈谈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9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礼”的实质,并概括指出推行“礼”的价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对“礼”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社会功能。
(3)据材料三指出引发“批判旧文化的运动”的原因及作者对此运动的看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
2020-12-2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10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 … 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 … 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