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合力论认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任何一个人的愿望       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也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运用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史实,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到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材料二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明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绰,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翔《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化在近代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传统孝道文化在当今的价值。
2018-02-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含东至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这些发明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正如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所指出的:“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15世纪开始三十多年间,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征航队中最大的船只长140英尺。从而使国际上一致认可15世纪初,中国科技仍领先于西方。15—17世纪初,中西方的科技位置发生倒转。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从思想领域、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相反,中国在这两个世纪,却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到17世纪初,原先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的地位已丧失殆尽。再过了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天朝大门便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所轰开。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力。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洲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同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的思想禁锢,而罗马救廷忙于与致力于宗教改革的新教徒争斗,自顾不暇,整个社会的思想气氛活跃。这些都催生了工业革命。

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并分析15—17世纪初中国各方面都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出现的历史条件,并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1632——1704年),继承和发展培根和霍布斯的学说,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反对君权神授说,拥护君主立宪,主张立法机关应是一个经选举产生的机构,而执行机关则是单个人或君主,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政府是人民对统治者的一种信任,统治者的权力是有条件的而非绝对的,人民是最终的主权归属。人民最初享有自然自由,后来订立契约进入社会,享有社会自由,社会自由须受法律约束,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摘编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   到新文化运动起来的时候,已经有大批的留学生自欧美归国,例如胡适。正因胡有如此基础,遂使他成为民国时期引导中西文化沟通、结合,创造中国新文化的最重的领袖者之一。胡适明确地肯定,从大趋势看,文化的世界化是不可抗拒的。胡适为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即在国内专意强调西方文化的好处,在国外专意强调中国文化的好处。他坚信,“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个人若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所努力散播的新观念,在广大青年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摘编自心事浩茫话当年纪念(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倡导的新学说,简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新思想的特点,概括指出洛克和胡适新思想的相通之处。
5 .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依据。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材料三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3)依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4)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2018-01-04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中学、朱仙庄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人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一—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述现象。(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内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在东西方地位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18、19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状况,说明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的原因。

9 . 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2017-12-01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蔡和森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最早将“半封建”“半殖民地”……连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用它来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将它同党要完成的革命使命联系起来。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

——《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


材料二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当时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发展?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蔡和森、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创新方面的相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