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诸子百家之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
2 . 梁启超事迹展
序号时间梁启超事迹(部分)
18954 月,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8 月,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开展变法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1896与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政论性文章,呼吁变法图强
18983 月,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建立保国会。6 月,参与百日维新
1898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2 月,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又著成《光绪圣德记》和《戊戌政变记》等,猛烈攻击清政府及慈禧太后,盛赞光绪帝
19022 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广泛介绍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
1904死守保皇、君主立宪的主张,亲自出马与革命派展开大论战
1906在东京成立政闻社,为清朝的立宪呐喊助威
19128 月,成为民主党的领袖,企图在袁世凯政权下推行政党政治
1913担任进步党理事。915 日,进步党人熊希龄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责袁世凯称帝。后又与蔡锷联合,共同发起了护国运动
班里准备举行梁启超事迹展,依据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事迹展览首先要有前言,前言主要说明举办展览的目的。请简要写出本展览的前言。
(2)本展览要分3段进行展示。请将材料中梁启超事迹分段,每段拟定一个主题,并写出该段所包括的事迹序号。
(3)人物事迹展览要有结束语,主要内容是对所展览的人物进行评价。请写出评价梁启超的设计思路。
2023-01-12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郡县制度

材料一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材料三   学者钱穆说:“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柳宗元和顾炎武对郡县制度看法。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认识。
2022-01-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立柱上刻有铭文“理性状态”,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确立了独立地位,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而“今之列国环峙……明明一春秋之局。”梁启超说,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今孔子作春秋乃万世公法。”康有为称:“《春秋》者……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法研究团体——公法学会,“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和约的名称,并简述其签订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维新派的万国公法观进行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879年回国后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从1880年到1900年,严复一直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洋思想、现代海军管理方式和教学理论。他逐渐形成自己的海权思想,认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下。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的译著是中国 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天演论》是严复最有名的译作之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他的译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蒙影响。严复后来的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趋向于复归传统文化。

——摘编自《严复∶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严复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产生背景。
2022-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二   1500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1500年城市数(名称)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0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0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2)阅读材料二,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

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启蒙思想来源的特点,简述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发展历程的影响。
2021-02-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现代史上多种形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孙中山

材料二   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此理念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管理方式方面发生的“广泛、深刻的革命”。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是政治革命,包括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涉及到政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等。另一次则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生产、制造技术、自然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展、产品销售等。两次“革命”最初主要是孤立地进行的,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大陆,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


(3)有人认为,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工业革命或许比法国革命更为重要,也有人并不认同。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运用所学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2-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人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受各种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泰戈拉从具体感性的人出发,提出了“感觉即知识”的观点,“感觉是对于存在的感觉,既然它是知识,也就是无误的”,那么,像神的存在“我们是不能承认其真实性,对它只能存疑”。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本质存在于概念思维中,个人的感觉知识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者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他们,我的灵魂就会完全变瞎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更好些”。这种知识论反映在实践理性上,他把对“善”的目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统一起来,实现哲学和伦理的一体化。

——摘编自马良、朱晓明《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轨迹探寻》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及积极意义。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法国受到推崇。伏尔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里找到了他进行论战所需要的理论。中国在他心目里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文化成为伏尔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伏尔泰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他惊叹:早在四千年前,我们还不知读书识字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我们今日拿来自己夸口的那些非常有用的事物了。

——摘编自艾丹妮、何兆武《旧制度时期的法国与中国文化》等


(2)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和赞美中国文化?你是否赞同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描述,说说你的理由。
2021-02-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文主义

材料一   1415世纪的意大利比较分散,一些城邦商业发达得比较早,比如说像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等,商业欣欣向荣,每个城邦都有它自己独自管理的方式,思想比较自由……所以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东西应该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当然可以在希腊文化中找到根子。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历史学家观察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现代西方、现代欧洲,经济最发达、工商业最活跃的这些地区,恰恰都是新教徒占上风的地区。如果你绘两幅地图,一幅图标示出1617世纪,工商业最兴旺发达,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快的这些区域;然后再绘一幅地图,标出新教徒在人口当中占了比较高的比例的地方,这两幅图基本上会是重叠的。

——彭刚《西方思想史导论》

材料三   17世纪是一个“科学思维”时代,到18世纪有了“产业革命”。那个时代人的自我感觉最好,在科学上,牛顿定律探索宇宙运行规律,人以为能够掌握宇宙;在社会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突飞猛进,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满了信心;在观念上,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逐渐被世人推崇。

——摘编自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1)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试从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其演变过程进行解析。
2021-01-28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当代史家认为,一部中国近代史实质上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过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几大派别,他们面对不断变革的近代社会,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努力负诸于社会实践。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昆,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


请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三派主张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
(2)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的?
(3)这三派力量的社会实践结果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2021-01-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