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直接从事引进西学的工作,而是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在甲午战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比,力量还太弱小,它在政治上虽然有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望和要求,却不敢也不能够同封建制度彻底决裂,康梁“新学”主要不是他们自己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他们的认识还十分肤浅,因此不能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在60——90年代,中国社会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输入的主要是“两艺”,而很少“西政”,以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虽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竟存于20世纪吗?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梁“新学”有何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康梁相比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态度有何新变化,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18-02-06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3 . 人类文化在交融碰撞中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发展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物理机械、水利技术、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译书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多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材料三在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3)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举一例说明儒学是如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阶级社会早期,我国出现了很多神话,其中不少是家喻户晓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这些神话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的核心价值观。西周时期,制订了较为严谨的礼制,如孝、忠、德、礼等等。……到西汉时代,汉王朝经过反复比较和慎重选择,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文化格局。从此,儒家就从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普通学派一跃而成为天下独尊,特别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的确立,事实上标志着中国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完全政治化、宗教化了。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材料二纵观近代1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有两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而告终。从1919年到1949年,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者交织以及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二是从内容上看,虽然“中、西、马”三者的演变各有侧重,但“西、马”基本上是处于对“中”冲击和相互冲突的地位。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018-02-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抚州七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进了科技发展,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之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转为落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材料二近代科学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1)根据材料,.指出清代以后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科技的特征并分析近代科技的影响。

2018-01-2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达300多万人,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矩,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   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城,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三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废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

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又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人士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

2018-01-2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8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下诏并于第二年废止八股,……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新政时期的办学成绩斐然可观,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20世纪初出现了“留学热”,到1905年底,留日学生大约为8000至10000人……《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新政造就了新的知识分子,他们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奔向立宪和革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四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拨乱反正的意见,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清末新政时期颁定的学制,并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新政教育举措的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在二战后提出两条教育思想道路的目的。

(4)指出材料四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期的其他教育措施。

2018-01-2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30题系列 高三年级历史 大题易丢分

9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10 .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依据。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材料三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3)依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4)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