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填表完成下列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科技贡献列表(部分)
朝代相关人物主要史实
火药及火药武器的使用,突火枪、火铳。
北宋发明③(材质)活字印刷
著作⑥被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2)请你尝试从元代以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2021-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2 .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出于外交活动的需要,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变更几度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由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歌词如下:

巩金瓯[ōu],承天帱[dào],民物欣凫 [fú]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 [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二册,卷一百九十九﹒乐十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第二首正式的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发布于1915年5月。歌词如下:

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政府公报》第1095号,1915年5月26日

材料三   近代中国第三首正式的国歌《卿云歌》于1921年7月1日正式发布。(此歌为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应征作品,后经重新谱曲)歌词如下: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众议院汪荣宝送国歌函》,载《教育部编撰处月刊》1913年5月,第1卷第4册


(1)《巩金瓯》发布时,清政府正在进行王朝自救,这一事件是什么?
(2)《中华雄立宇宙间》问世时也引来众多批评和质疑。结合时代背景和歌词内容,分析原因。
(3)从《中华雄立宇宙间》到《卿云歌》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举造成这种变化的社会因素。
3 . 时代的变迁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概述涉及了:印刷术的发明、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地理大发现、宗教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问题
(1)在这一时期,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还能列举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2)这一时期的欧洲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把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理由。
2020-05-1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日本变法以来不过二十稔(年)耳。”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有人说你是康党”(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引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问题:
(1)李鸿章为何要把信函写给总理衙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
2020-04-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逆时与顺时

儒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形容孔孟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问题:
(1)孔孟为何被称为“逆时之士”?
(2)荀子和董仲舒为何被称为“顺时之士”?
(3)你怎样看待儒学从春秋到汉代的演变?
2020-04-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6 . 变革中的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学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普遍认为东亚跨越19中期——20世纪初的历史大变革,各国的发展各具特色。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即“择他抵抗型”、“主动学习型”和“从属一自立型一。


回答:
(1)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分属哪一类型?
(2)请结合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选择的这种类型进行阐释说明。
2020-04-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写了《戊戌政变记》,发表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以下——节选了日记中相关内容:

“唤起吾国民四千年之大梦,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债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此亦事之无如何者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昔日本当安政间,……,遂成维新。“是指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
(2)材料中的“两次圆明园之变”之那两次事件?你对作者这两次事件后国民“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的结论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3)你如何理解梁启超笔下的甲午战争?
2020-04-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书》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

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权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1)材料中的“日本君臣发愤为雄”所指何事?结果如何?
(2)材料中,李鸿章提出了哪些主张?
(3)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些主张?
2020-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9 . 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二   鲁迅在《故乡》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经济凋敝。其中最震动人心的不仅是润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则更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典型的落后不觉悟、带有精神病状态的群众形象。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一位同盟会员说“革命告成之后,全国政党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蚩依然浑噩相安,中国专制政治聚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之,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里面观之,前后涉断习惯、根据悉未受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材料四   新青年大声疾呼:“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因为拥护那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之影响的认识。
2020-04-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政治分权说

材料一   洛克将国家主权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立法权决定了国家的形式,是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它必须由民选的立法机关来掌握,立法权是不得转让的;……行政权与外交权相互联系紧密,都应交给国王或行政机关掌握。这三种权力不是平行关系,立法权居于最高的地位,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立法机关属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行使。……并且,国家在未经人民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取去任何人的任何财产。政府既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人民也就有权解散政府重新组建新的政府。

——《<政府论>读书笔记》

材料二   孟德斯鸠在总结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既立法权、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国家权力是不能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的,否则公民的权力没有保障。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同时,孟德斯鸠还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在他看来,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因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如将联邦与各州的纵向分权与制衡也纳入分权体系之中,主张设立两院制的国会以使其相互制约并与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等。

——《论权力制约的原则》


(1)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分权说”分别针对当时英法两国哪些社会现状和问题而提出?
(2)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在理论上是如何发展洛克“分权学说”的?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政治“分权学说”的认识?
2020-04-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