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十六世纪),西方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之为“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

——摘编白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类认识自身的定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中国思想家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5、16世纪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12-06更新 | 301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陈小川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马蒂厄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玛丽莫斯特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陈来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詹姆斯施密特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4 .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教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16-03-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第一位直接以“文艺复兴”指称新文化运动,并对新文化运动起到定性作用的当属胡适。1919年元旦,胡适支持和帮助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生创办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新潮》,并为其取了英文刊名叫“Renaissance”(意为文艺复兴) 。胡适将《新潮》与“Renaissance”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胡适也因此赢得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但也有学者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结论。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请评述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