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2020-01-14更新 | 511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2020-01-01更新 | 344次组卷 | 72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3 . 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2019-12-23更新 | 17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4 . 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巨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  )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药学家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明末的农学著作,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明朝地理名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A.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没有发展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C.明朝的科技具有总结性特征D.明代科技注重实践并影响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又说“贵贱有序”。墨子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2019-11-23更新 | 249次组卷 | 56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统计

具体


科学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农学(含博物学、本草学)

地理


制图学

化学和


炼丹术

物理学

工程水利、


冶金等

人数

56

36

62

35

33

6

12

45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自古“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

——据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8 . 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2019-11-01更新 | 1315次组卷 | 45卷引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2019-10-28更新 | 450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019-10-17更新 | 20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