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B.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2021-10-23更新 | 496次组卷 | 28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712770年),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757年)


(1)指出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那些途径或方法?
2020-12-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3 .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材料一中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与材料一相比在实施手段上有何差异?
(3)李斯与董仲舒的上述主张施行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0-10-2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民族百年航天愿,沧桑历尽神舟圆;广寒未见嫦娥面,银河探索现飞船”。 该诗描写的科技成就(  )
A.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C.打破了美苏两国的垄断D.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魏风·硕鼠》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描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这些诗句
①反映了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②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现实
③句式较为灵活,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④体现了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儒家经典收录大量法律条款B.汉代司法审判制度比较混乱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以儒入法是重要的治国方略
2020-11-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9 .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等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上述材料表明
A.皇帝个人喜好决定教育内容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以缓和
C.儒家经典开始成为官方教材D.东汉政府重视发展儒学教育
2020-09-09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9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德意志启蒙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德语期刊和德语协会。诗人克罗卜斯托克(1724- 1803年)从民族神话和历史中汲取灵感,运用德语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史诗,被誉为“德意志所有诗人的老师”。这表明对于德意志人而言,启蒙运动
A.侧重于文学领域B.传播了自由精神C.增强了民族意识D.统一了民族语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