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     
人物相关解释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
墨子“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A.推崇“义”的价值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
C.主张以"义"谋利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
3 .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 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在意大利“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文化因素,指出马丁·路德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中所起的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卢梭的观点。结合所学,列举英国和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各一位,并简要分析启蒙运动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画作虽然大多以宗教为题材,但克服了中世纪生硬呆板的画风,注重对人物个性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达·芬奇则将科学法则融入绘画要素,使现实主义绘画技巧臻于完善,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被刻画得细微传神。这体现出(     
A.世俗文化取代了宗教文化B.科学助推人文内涵深层发掘
C.经济发展为思想解放奠基D.绘画题材技法发生根本变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东亚国家移植与“接受”中华帝国文化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6 . 阅读材料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神学和科学都对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黄帝开创华夏文明以后,为了巩固部落大联盟的关系,所有部落的图腾崇拜被结合成为了共同的图腾崇拜,龙的崇拜。再加上日月崇拜,龙于是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

材料二       海格利斯(Hercules,即希腊神话里的赫拉克勒斯 Heracles)是一个半神半人的勇士,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以力大无比而著称,是罗马神话里最负盛名的英雄。他的父亲是主神宙斯(Zeus),母亲是阿尔克墨涅(Alcmene),海格立斯一生下来,就受到天后——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的迫害,但因自己力大无比而转危为安。

材料三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重要影响。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发出“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的呼声;孔子的弟子季路问事鬼神之事,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四 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古代文明已包含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古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附属于在思维方式上尚未摆脱想象性和猜测性的自然哲学体系,甚至寄生于宗教神话中。在中世纪,科学成了神学的分枝。科学与宗教的历史混合状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步解体,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和宗教神话中分化出来,成为实证性的科学。


回答问题: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材料反映的东西方思想发展中形成的核心思想?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中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理解其含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023-04-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6世纪,路德提出“两个王国”理论,即“属灵”王国和“属世”王国,两者在相关的权柄领域内各司其职、互不统辖、互不干涉,共同管辖上帝创造的世界。这一理论(     
A.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B.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C.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D.直接引发欧洲科学革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03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孔子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而韩非子主张“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思想融合的趋向明显B.社会的转型引发了思想激荡
C.礼、法结合推动了社会进步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经稳固
10 .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2023-03-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9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