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
A.商鞅变法B.诸葛亮治蜀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2020-05-1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彭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某一个朝代(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问题:
(1)请以史实论证美国教授的这一说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观点证据
①技术发明世界领先
②农业管理良好
③行政管理的试验
④实行普遍的教育
⑤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2)11世纪的中国也饱受后世学者诟病,你认为后世学者会提出哪些不满?
2020-03-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从以下《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②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③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       ④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 . 针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曾提出批评:“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苏辙批评的变法措施是
A.均输法B.青苗法C.募役法D.保甲法
2020-03-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日知录·宋市风俗》记载:“及神宗朝,荆公秉正……国是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此段材料
A.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B.对改革前的描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C.对王安石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D.反映后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高
6 . 【名家笔下之商鞅】

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
(1)上述名家对商鞅的评价有哪两类?
(2)你认为,上述材料对商鞅的评价为何出现如此差异?
2019-11-0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7 . 11世纪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来解决王朝财政危机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魏孝文帝改革
C.采邑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019-11-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6年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8 .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史实是日本(  )
A.推翻幕府确立天皇的地位B.废藩置县建立了民主政治
C.脱亚入欧走上现代化道路D.尊王攘夷实现民族独立

9 .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两个甲子之前的戊戌变法,既是晚清系统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至今仍有不少课题值得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随后的问题。

材料一

(1)请对材料一中图片的史料价值加以判断。(填入符号,

①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措施的影响,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

②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较有价值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③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结局,较为全面的史料是:_____________

材料二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儿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里逊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2)材料二、三、四都在解释什么问题?

(3)你认为120年前的戊戌变法有何价值?

2018-04-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10 .

(1)将与上图中对应国家代号(字母)填入相应位置。

题号国家言论

(1)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2)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3)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4)
“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人的表决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能依靠铁和血。”

(5)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五国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