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这与以往历史上少数人进行的“变法”“新政”,有了很大的区别。……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笔者认为“很大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详其真精神”的根本原因。
2021-09-27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针对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户口租调,十亡六七”的情况,隋文帝进行了户籍管理改革。他制定了保闾制度,畿内以五家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正。畿外保上为里,设里正;里上为党,设党长。由保长、闾正、族正、里正、党长等办理均田、征税与户籍。开皇五年(585年),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户口检查。在检查中,奖励人民互相举发。这次检查的结果,得到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为了进一步防止户口隐漏,高颎又建“输(租赋)籍(户籍)之法”,即将百姓应纳租税,依照每户财产状况,分别规定税额,登记在册籍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文帝进行户籍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户籍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按《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的解释:“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火耗银,由纳税人承担。而州县官征收钱粮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即“耗羡”。顺治元年七月八日,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在谕令中发出“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的警告。康熙帝在晚年就曾对臣下陈瑸说:“加耗原是不好,若禁绝了,恐州县官又别生弊端取钱,重戥私派必不能免。”又认为“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

雍正二年,诺珉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其到任后,积极清查亏空,题参追赔,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其要点包括:“

(1)减火耗、定火耗率,将火耗公提司库;

(2)用火耗银弥补无着亏空;

(3)筹措公费;

(4)增设官员养廉。”诺珉此折一到中央,雍正帝极为赞许,认为”耗美归公”一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地方财政改革,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为一剂良方。

——摘编自王晓萍《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统治者对“耗羡”征收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

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018-02-08更新 | 499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南省湘潭电机子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段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在霍光的授意下,贤良、文学皆要求取消官营政策。尽管桑弘羊始终坚持官营政策不可废除,并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盐铁会议结束后,他还是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杜延年提出的宜修孝文时政,应该是符合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

但是,罢酒榷、盐铁,显然是为了官僚地主的利益,而杜延年本人又是霍光的亲信。因此,在盐铁会议结束后,霍光家族就开始经营私屠酤(宰牲和卖酒)。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悯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战什三,上许之。

汉元帝还通过赏赐百姓爵位、赐予女子百户牛和酒、赏赐鳏寡和年老之人布帛,并且免除逆行之处的租赋,以此鼓励百姓生产。

——摘编自《西汉财政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以后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注:疲惫衰弱)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摘自《汉书王莽传》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和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3)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2016-11-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年湖南湘潭、岳阳县一中高二上月考联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