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
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规定“奏销钱粮米石,物价工料,必须详查核实,开造清册具奏,毋得虚开浮估”。随后命亲信怡亲王、隆科多等四大臣主事,下辖左右两司,设满汉郎中各二员,员外郎各二员,主事各二员,笔帖式十员。“凡一切钱粮奏销事务,均由会考府审核”。会考府可批复审查新案件,也可对积年旧案,调取有关档案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查核。会考府不隶属于任何部门,也非部院管辖,独自承担案件审查,即使如怡亲王允祥所辖户部、允禩所管工部,也会不时被会考府抽查。办案时直接受命于皇帝,亦可直接上呈奏本或请旨,在往来函件行文上均属平行文,其中不乏对所查部门的批评指责之词。雍正三年八月,皇帝上谕:“会考府本属有益,但恐设立日久,多一衙门即多一事端……着将会考府停止。”

——摘编自张建斌《雍正朝经济审查机构:会考府》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朝会考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朝设置会考府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改革法令。法令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农奴人身得到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自由转换职业,从事工商业活动,并以自己的名字签订契约等。同时,农奴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法律上仍属地主的财产)。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赎金数额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际上包括了人身自由的赎金。农民在禁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另外,为加强对农村统治和管理,在俄罗斯各州(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除外)保留了村社,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村社中实行连环保。地主有权否定村社的决议,甚至把农民开除出村社。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摘编自《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列宁的结论?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2021-05-09更新 | 16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B.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C.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D.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2021-04-25更新 | 513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
A.禁止民间土地交易B.保障土地平均分配
C.限制土地兼并行为D.强化土地国有政策
2021-03-15更新 | 1799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止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
A.献文帝曾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B.迁都洛阳适应了北魏发展需要
C.群臣都曾坚决支持孝文帝改革D.冯太后有力地推动了鲜卑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速实现民族融合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
8 . 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
A.推动民族交融B.巩固自身统治
C.结束分裂局面D.加速封建化进程
2021-02-05更新 | 93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 年,日本进行了由天皇亲自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运动。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885 年 1.8% , 1890 年 2.1% , 1910 年 2.3% 。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到 10% 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 1880 年至 1910 年平均占比 23% 左右。教育没有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打开了大门,只要你通过刻苦努力,就能够获得知识和学历,并提高社会地位。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日本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人的基本素质,更为以后尤其是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简析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0 . 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
C.忽视了客观经济基础D.组织变法的机构不够健全
2021-01-22更新 | 54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