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主管教育的文部省的经费是政府部门中最多的,公民教育经费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全力以赴普及国民教育。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为日本的现代化培养和储备了十分充裕的人才。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18963月,国会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 ,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 。在这一时期,政府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相同”,还建立健全了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

——摘编自李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及其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历史,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当时战国时期各国变化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运动。商鞅变法中提到,以往的小乡、邑都应该聚齐在一起,成立县,设立各个县管理者,领主的主权被收回中央,中央成为政治的集权中心。秦国对于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也非常明确,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得到肯定以及稳固。在商鞅变法中,爵制不再受世袭的影响,不分亲疏远近,不特别厚爱贵族,一旦军功在身,不论是何等身份都可以获得爵禄。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大好政治局势。

——摘编自李昊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分析》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一种重要的军需物资和生产资料,牛革(皮)被广泛运用于军器制造、手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五代时期,对牛革的需求更为急切,各政权对牛革采取的基本措施都是“悉令输官”“革尽纳官”,对普通百姓违犯牛革禁令者采取严厉处罚措施。952年,后周政府规定只征收以前牛革总额的三分之一,且根据民户拥有田亩的多寡进行摊派,且没有明确规定送纳的时间。此外,还允许民间合理合法的使用和贸易。宋初基本上沿袭了后周的政策,同时又规定牛革可以折变缴纳,也通过“纳价钱”代替缴纳实物。同时,政府将民户手中剩余的牛革购买入官。

——摘编自游彪、周云《论五代及宋初的牛革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后周和宋初牛革政策与此前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和宋初牛革政策改革的影响。
2022-07-22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370次组卷 | 5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学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颁行时间举措出处
964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
964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民以充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65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73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
概括指出宋太祖上述举措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举措作出合理的解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江南地区以不到全国6%的土地,提供了全国23%的税粮。永乐迁都后,运粮路线大大加长,民众亲自运粮,往返需一年时间。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有时俸帖领取七八石米,仅易银一两。太仓州1391年造册时有8986户,到1432年造册时只有1569户。周忱任江南巡抚后进行了赋役改革:他用折色的银和布折纳一部分税粮,允许贫难人户用银一两抵米四石,用阔白棉布一匹准平米一石,不再要求以实物缴纳税粮。这一改革取得了“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的实效。他规定粮长在征收税粮时还要用“拈间”的方式抽取随行人员,将征得的余米划归地方政府,还建立了以济农仓为中心的地方财政体系,并用济农仓余米补贴农民生活。但将粮长征收、储存、解运税粮的权力收归地方政府后,地方政府经常把征得的税粮挪为私用。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忱赋役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周忱赋役改革。
2022-03-29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测试(十)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中央各部会、省各厅不经过县长,直接对县对口局长下达指令。各局局长只对其上司负责,行文报告绕过县政府,直接呈报给其上级,县长与各局局长之间没有形成指挥和隶属关系,县政不能形成行政有机体。县政府机构简略,组织空疏,经费有限。南京国民政府尝试进行县政改革。一是建立由县长负责的统一集中的行政机制。对上级关系,县政府只以县长名义对外行文。二是赋予县长人事荐任权。三是将原设之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各局进行裁撤,改设三科。此外,国民政府决定暂停自治选举,由县政府委任乡镇长和村里长。同时全国多数县取消区自治组织,合并乡镇组织。国民政府还颁布《县长考试条例》,规定各省每3年举行1次考试,来考核县长。经过改革,以县长为中心的县政府权力得以集中,行政组织得到充实,组织机理功能得以发挥;行政整理的方针适应并满足了社会现实需要,国民政府县政开始趋于稳定。

——摘编自白贵一《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进行县政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举措。
2022-03-1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