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

——百度百科“国家文化安全”

材料二   在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它们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几个加勒比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这个数字目前还在增加。英语在100多个国家被列为外语教学的第一外语。世界上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使用英语,在世界五大洲均有讲英语的国家和人民。英语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地区性组织和行业组织中的通用语言。互联网上存储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

英国在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的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约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据百度文库资料整理

材料三   “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新青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1918年)

材料四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到2014年底,在全球126个国家已建立476所孔子学院。“读经典、兴国学”也在中国国内蓬勃兴起。

——据2014年12月8日东南网资料


(1)列举秦始皇、孝文帝在语言文字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简述其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概述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语言文字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2021-08-1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冲(450年—495年),北魏外戚重臣。为人大度,行为严谨,寡欲磊落,勤劳忧国。宗主督护制是自东汉以来,士族门阀地主发展的产物。北魏前期被一直沿用,他们享用"宗主"的名义督护地方,替朝廷征收租赋。在此情况下,"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甚至"百室合户、签丁共籍"的也不乏记载。同时,官吏畏于权势多与"宗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李冲提出,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主要负责核查户口,催督租调。冯太后十分赞赏李冲的主张,她说,立三长则科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孝文帝支持李冲的主张,立即"遣使者行其事"。

——摘编自吴少珉《北魏名臣李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冲主张三长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冲提出三长制的意义。
3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内容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职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请举一位同孟子同时代的同一流派的思想家,并说出其主要思想。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0-12-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金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莽在取代西汉建立新朝后,面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首先,他下令实行“更王田”,恢复井田制,田地和奴婢一律不得买卖,田地超过限额者,一律分给四邻,无田者授田。其次对工商业进行国家统制政策。设立“五均”,负责平抑各地物价,实行“六菑”,对盐铁、名山大泽、酒等工商业实行统一管理。再次是多次进行货币改革,使得币值不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在政治上,采用《周礼》的记载,下令将各官职改为《周礼》上的名字,并将当时的地名按古名进行更改。其次,为表明新朝的正统,他又下令将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一律由王改称为侯,还派多路大军征伐匈奴、西域、高句丽等。王莽改革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4)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2020-07-23更新 | 1123次组卷 | 1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材料二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后代),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整理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目的及过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0-11-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宗时,金朝改用宋官职,海陵王时,广泛任用汉人参政。到了世宗朝,许多女真贵迁居中原后投戈息马,购买田地,“课童仆力穑”,“不堪战阵”。金世宗曾说“女真旧风最为纯直,不知书”,为此,他开设女真进士科,倡导学习《论语》《孟子》《春秋》等典籍,同时又下令禁止女真人改易汉姓,要求宫中卫士学习女真语。他诏令地方官让女真人习骑射,“其弛慢过期及不亲监视,并处罚之”,在维护女真传统奴隶制的同时,允许“力不赡者”将土地“佃于人”。《金史》记载世宗“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号称小尧舜’”。

——摘编自刘美云《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金世宗治国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世宗治国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020-05-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国家的制度、政策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资治通鉴周纪二》记载:以卫鞅(即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约束监督)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通“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的哪些特征?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

颁布《临时约法》,通令停止刑讯,保护华侨,严禁买卖人口

设立实业部,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废除苛捐杂税

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第一块最醒目的界碑,请结合材料说明这一观点。

19世纪初,英国国王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但是,到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不再是候选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但工人阶级仍与选举无缘,因此在1836年,掀起了一场独立争取议会改革的“宪章运动”,要求获得普选权。


(3)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在政治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政策措施与社会进步

美国实行联邦制

中国实施义务教育

凯末尔建立各级各类学校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日本推行“殖产兴业”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穆罕默德阿里创办近代工厂

苏联实施工业化

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阅读上表,从“政策措施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项内容,提炼一个主题,并阐释该主题下每项措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内容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2020-04-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3月统一练习(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2020-04-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考前演练(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以后,“数百里州县,皆为废墟”,“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资治通鉴》中描述当时的景象是:“地方割据势力徒然坐大,中央财政收入锐减,边境之外的少数民族频频挑起战端,朝廷无力支付军费消耗,一切变得捉襟见肘。” 公元758年,朝廷重新设立了盐铁铸钱使这一职务,对全国盐业进行专营管制。初期,政策与汉武帝时期的办法基本相同,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院,规定民间的产盐户所产食盐一律卖予盐院,否则以盗卖罪论。其令一出,盐价顿时上涨十倍,又造成粮食价格上扬,民间出现民众饿死的现象。后来,刘晏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正。首先,他把统购统销政策改为“民产——官收——商销”,大大减少了盐政机构的人员和行政成本。 其次,他在全国十三个重要产盐区设立巡院,一方面打击私盐,另一方面保护获得政策牌照的盐商。其三,他制定了“常平盐”制度,以保证非产盐区的盐价和食盐供应,防止投机商人屯盐牟利。除了官营盐业,刘宴还对全国的重要商品产销进行管制,他把桑弘羊的平准、均输制度重新搬了出来,在各地建立常平仓,相当于仓储和物流中心,设置了知院官,随时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动向,然后“贱增贵卖”,以获其利。据《旧唐书·刘宴传》记载:“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贱甚贵之忧,得其术矣。”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刘宴官营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刘宴官营制度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