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比英国还极端。1800年,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上台后就清洗了上届总统亚当斯卸任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的大批联邦党官员,换上了民主一共和党人。1829年上任的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奉行“战利品属于胜利者”的原则,上任后仅3个月就免去近千名官员,选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在他任职的8年内,先后撤换了约1/5的联邦政府官员。杰克逊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竟无耻地辩解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肥缺属于胜利者所有。”

——摘编自古燕《西方政治的稳定器——文官制度》

材料二 中国的考试制度传到西方,较集中的时间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回国后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把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文献资料带回本国。据不完全统计,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用英文出版的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包括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有70多种。中国考试制度传入西方后,英国率先效仿,并于1855年建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

——摘编自房列曙《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美国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因素,并比较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不同。
2 . 长城不仅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勾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徒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2021-10-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在恢复分封制的同时,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边远地区也不例外。各边郡置郡守一人,其下设有丞和长史,边郡的官吏称为“边吏”。南方边郡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郡太守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民族内部的关系,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移风易俗。南方边吏任职时间普遍较长,且无固定的任期。此外,在南方,以内郡人治理西南地区的北部诸郡,以西南地区的北部诸郡人治理其南部诸郡,但地方大姓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些大姓家族甚至把持了地方政权。

——摘编自颜雅彬《略论汉代的边郡制度》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在疆域统一进程中逐渐发现,由明代继承而来的职官制度无法满足边疆治理需求。为此,清朝建立之初,在边疆官员来源上采取就近推升的方法,由督抚根据地方形势,推荐就近官员升任,“四川有缺,在于陕西附近推升;广东有缺,在于福建附近推升”。为缓解边疆“缺官”问题,对愿赴边疆的官吏适度放宽选任条件,并予以优抚。“顺治十二年(1655年),题准,福建、广东、四川、湖南地方边远,不拘科分,即准拣选。”清初沿用考满制度,边疆地区将边俸制度与考满制度配合使用,通过缩短考察年限,为边疆官员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顺治十三年(1656年),兵部尚书王永吉提出的“缩减边俸考满较俸年限”建议被采纳,边俸制度进行了相应调整。

——摘编自戴龙辉《从边俸到边缺:清代边疆官员选任中的制度演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南方边吏任职的特点及弊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边疆官员选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2-12-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022-06-27更新 | 2075次组卷 | 3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迄今,如何处理统与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统与治之间的冲突,是郡县制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治理”,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统,即国家对其疆域和人民的统治;一为治,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各项公共事务的治理。相应地,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有三种视角,一是“统”的视角,一是“治”的视角,一是“统与治的关系”的视角。统与治的冲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中央统治与地方治理的冲突、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以及中央政府内部的政权与治权的冲突。

——摘编自曹正汉《论郡县制国家的统与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辽东南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政区管理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与秦汉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和唐宋的道、路制比较,行省制是一种新的制度,相沿至明清,并至今不衰。它在历史上发辉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行省制度》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9-25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