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4 道试题
1 . 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中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存在不是必然会削弱帝国的政治权威与统治力,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藩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安史之乱并没有影响唐朝统治D.藩镇是唐走向灭亡的祸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2022-03-04更新 | 1056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欧阳文忠公文集》记载:“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各糊名、耆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僧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的这一记载,说明北宋
A.科举制度更强调公平B.更加重视家庭门第观念
C.社会流动性更加艰难D.宋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2022-02-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2022-02-22更新 | 416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泰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并指出B项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能及该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3)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有其历史独特性,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不同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独特性的理解。
2022-02-21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皇帝
A.尚书台B.政事堂C.枢密院D.军机处
2022-02-21更新 | 338次组卷 | 2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资料,据此推测,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皇帝“昧爽临朝,日宴忘餐”还是招架不了,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政府的结构中,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够在军政、庶政或监察方面大权独揽。
“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颇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感之,所以稳当。”
A.设内阁B.废丞相C.设军机处D.密折奏事
2022-02-21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彼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该制度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022-02-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宗周”一词屡见于《诗经》《尚书》及青铜铭文中,如《诗经》有言“君之宗之”“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A.内服制度B.礼乐制度C.宗法制度D.禅让制度
2022-02-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完善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