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历史概念的变迁。
探究一:“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诗经》,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材料一 天子也者,势(权势)至重……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荀子·君子》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土所生之物,何者而非天子之物乎。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


(1)指出两则材料是如何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分别举例说明古代哪些制度体现了这两种解释。
探究二:“西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概念,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书·西域传》提及西域,包括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今新疆地区,以及大月氏(中亚古国)安息(西亚古国)等广大地区。《后汉书·西域传》提及的范围扩展至大秦
宋代开始出现“西洋”一词。元代《中庵集》曾提到“西洋”,后人考证是指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元代《冀越集记》称:“广州舶船出虎头门始入大洋……西洋差远,两岁一回”
清初,张潮的《昭代丛书》中收入了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编写的《西方要纪》一书,称:“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
1918年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中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
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时说:“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2)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人“西方”概念的变迁进行解读。
2020-01-20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如下表。

文献出处

文献内容

《尚书·周书·立政》

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

今人注释:“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摘编自张文国主编《古文观止辞典》

材料三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私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黄宗羲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王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背景。
2020-01-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华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3 . 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叙述

材料一

“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另一连串的事件。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1)谈谈你对“如何”和“为何”的理解。请以西周封邦建国为例,选择“如何”或“为何”进行史论结合的简单论述。

史学著作

材料二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2)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文物解读

材料三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3)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

历史评价

材料四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

(4)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博物群揽



A熹平石经熹平四年至光和元年(175—183年),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洛阳市太学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公羊》《论语》《乐经》抄刻成石书,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B品字形金饰东汉(公元25—220年),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2号汉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这件精美的汉代品字形金饰从工艺上看,颗粒金珠是高温吹熔凝集而成的,整件器物的制作工艺带有浓郁的异域特色,采用的是西方的技艺。


C单于天降瓦当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单于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崛起于秦朝末年,汉武帝派卫青等攻打匈奴,保证了北方长时期的安定。西汉后期,匈奴归附汉朝。


D希腊文铅饼五件东汉或中西亚(约公元2世纪),1976年10月,甘肃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出土。这批铅饼总数达274枚,总重量31806克。铅饼的正面凸起有鸟形纹饰,背面凹进并有传写失真的希腊文,初步断定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


E“关内侯印”金印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8年湖北省云梦县吴铺乡赵许村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二十等爵制,西汉也实行二十等爵制,关内侯位于19等级,级别不高,关内侯与列侯一样,虽有固定分封的土地食邑,但不掌握军政大权。


商鞅方升铭文一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5)以上是国家博物馆秦汉文明展展出的部分展品,请挑选至少两件展品提取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取信息充分(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018-09-2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春秋》,后任太中大夫

郑众:郑兴之子,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官至大司农

郑安世:郑众之子,亦传家学,任未央厩令

郑亮:郑安世之子,任郎官。

郑太:郑众之曾孙,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材料二: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据材料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结论

综上:总结论:宗族组织成为中共武装起义的支持力量。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2017-11-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修-改革:齐国管仲改革
材料: 管仲姬姓,父亲是齐国的大夫,家道中衰,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因家贫经商,游历广泛,阅人无数,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公元前685~645年,40年间管仲任齐国相,进行改革。政治上,改革用人制度,“以劳受禄”、“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突破了世卿世禄制。“定民之居”,调整全国行政区,将国划分为21乡,士15乡、工3乡、商3乡,分设3官管理;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管辖,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官管理,革除部落的残余影响。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提出“无夺民时,则百姓富”,推广先进的铸铁农具,“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案田而税”,根据土质好坏和产量多少而征收差额赋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实行粮食“准平”政策,平衡粮价,承认农民粮食贸易、拥有私田的合法性。推行“官山海”政策,对制盐冶铁业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国家专卖食盐和铁器,增加国家财政。对外,提出“尊王攘夷”政策,联合北方诸国,抵抗山戎族南侵、挫败楚国北上。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管仲改革成功的历史原因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016-04-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12月考文综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三代与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职业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014-12-22更新 | 3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三中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12-13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7 .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了政权。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3-01-05更新 | 56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西柳州铁路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