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郡县制的继续推行B.科举制的确立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分封制的实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2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54卷至56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这些记载反映出唐代
A.中枢机制杜绝决策失误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
2021-11-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是关于宋真宗、仁宗时期职官情况的相关记载。据表中信息可推知
A.国家行政职能范围的扩大化B.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C.朝廷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肯定D.冗费局面的危害严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后汉书》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为此他
A.取消三公九卿B.扩大尚书权限C.建立刺史制度D.实行台谏合一
2021-08-04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彻底瓦解了三省六部制度
B.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C.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决策
2021-12-03更新 | 311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
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2020-09-08更新 | 743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0 . 《元史》中记载:“至元十四年,始置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寻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迁于建康,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这说明元朝
A.划分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单位B.设立宣政院管理地方事务
C.行省民政事务需呈报中书省D.中央设监察机构监督地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