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秦汉之际存在必待解决的四个问题:一种大一统的学说;一个极自然的尊君理论;一种均富安民的政策;对有才之士予以正当的出路。秦汉之际这些问题的解决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确立B.有利于加强相权以抗衡皇权
C.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D.强化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局面
2021-01-20更新 | 252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四)历史试题
2 . 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这种区别
A.消除地方产生割据的地理基础B.说明唐道和元省的职能不同
C.调动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D.体现南北经济文化密切
3 . 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4 . 元末,许有王在(陕西行中书省题名记》中云:“世皇(元世祖)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据此可知,元代
A.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B.中央与地方实现了权力制衡
C.行政建制适应了统治需要D.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效能低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东汉中期以后,察举“以族为德”,“贡举则以阀阅”为标准,同年被举荐者互称“同岁”,如广汉太守五世公举“同岁”司徒长史段辽叔“才操卤钝”的长子为“孝廉”。这种选才方式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C.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D.保证了社会政治安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2020-12-13更新 | 574次组卷 | 4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蟠龙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政事堂下发政令的文书,称为“堂帖”。宋代皇帝认为“前代中书以堂帖指挥,其势重于敕命”,用“札子”代替“堂帖”,多由宰相、副相、参知政事依次押字于下。这说明
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中央官员权力逐渐趋同
C.政事堂丧失议政功能D.宰相权力呈现集中趋势
2020-11-04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探索、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构列为四大支柱,如图所示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根据材料从四大支柱中任选取两大支柱,并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一大支柱。三大支柱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大支柱,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9 .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宰相李吉辅主持编撰《元和郡县图志》。当时唐朝陇右道被吐蕃占领,但李吉辅仍将陇右道列于书的最后。李吉辅这一做法
A.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B.发展了中国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C.意在打击地方藩镇势力D.说明皇帝权力已被宰相架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刺史以“六条问事”,“六条”(规定刺史的监察对象)中有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同时据《汉书》载: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郭钦弹劾“举措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宜坐免归家”。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
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C.形成权力双向制衡机制D.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2020-10-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