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C.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19-20高一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下面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图二、图三所示的朝代在地方上分别实行什么制度?与图一相比,为什么说图二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我们今天的山东省在图一和图三所实行的制度中分别归属哪里管辖?简述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3)从图一至图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命历程中哪对基本矛盾?
2019-02-17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期末检测(二)-2018-2019版历史创新设计课堂讲义同步系列(人教版必修1)(鲁津京琼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
《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注:经贴即把经文贴去几字,令其填补,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填空题。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5 . 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解读下列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历史演变看,四幅示意图排列的顺序是。
A. 图1图2图3图4
B. 图2图4图1图3
C. 图3图1图4图2
D. 图4图2图3图1
(2)图1、图3、图4所示的中央政府架构,分别是在哪个皇帝当政时确立或形成的?
图1:             ,图3:              ,图4:            
(3)从历史演变看,四幅示意图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基本特征?
(4)请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提示: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018-12-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下表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017-10-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数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初,全国共有36个郡;秦王朝灭亡之时,加上京师地区,全国也仅有49个郡。至西汉末年,全国已经有103个郡,是秦末的两倍多。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汉代
A.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疆域面积成倍扩大
D.中央管理地方的力度加强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