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A.②④③①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根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共61次的谏议记载。

皇帝谏议记录纳谏结果(次数或件数)备注
纳谏拒谏结果不明纳谏率
隋文帝43365284%事关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内容均与采纳
隋炀帝18710139%事关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基本拒谏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244~245

材料二   唐代读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曾,欲闻讽议,充制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摘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摘自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封建王朝兴衰的启示。
2022-12-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4%
A.中央机构的调整B.选官制度的变革
C.监察制度的完善D.儒家思想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为西汉时受封诸侯统计概况。据此可推知
封诸王之子封功臣封外戚
高帝3137
文帝14103
景帝7184
武帝178759
昭帝1186
宣帝631120
元帝48120
成帝43510
哀帝913
平帝2722
A.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B.汉初异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C.西汉后期政治趋于腐败D.武帝时诸侯势力进一步壮大
2022-05-21更新 | 542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辽   金 元     明  清     合计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120
河南 15  0  16   0  0  1  2    2  1        37
河北 11  1   0   0  4  5  2    3  3        29
山东  3  3   9   0  1  4  1   4  5        30
山西  4  1   2   0  0  0  3   0  0        10
陕西  4  1   1   0  0  0  0   2  1          9
甘肃  3  0   0   0  0  0  0   0  0          3
黑龙江 0  0   0   0  0  1  0    0  0          1
辽宁  0  0   0   0  1  0  0   0  0          1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237
江苏  7  1   4   4  0  0  0  17  27       60
浙江  0  0   2  11  0  0  1  20  20       54
福建  0  2   7  11  0  0  0  10  3        33
江西  2  1   3   3  0  0  0  18  2        29
安徽  1  2   2   2  0  0  1   6  7        21
四川  4  1   5   1  0  0  0    1  1        13
广东  0  1   1   0  0  0  0   3  1          6
广西  2  1   0   0  0  0  0    0  2          5
湖南  1  1   0   1  0  0  0    0  1          4
湖北  1  0   0   4  0  0  0    2  3        10
贵州  0  0   0   0  0  0  0    0  2          2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357
(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

——摘自《中国科举史话》


⑴分析表格中都反映了哪些主要的历史现象?数据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格所反映出来的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02-1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五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据材料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并据材料四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五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2019-10-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2456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5640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表介绍了清代江南举人的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这一状况反映的主要信息有(       

人数

直系三代出

高级科名或

相应官职

直系三代

仅出低级科名

直系三代

未出功名

但生活于城市

直系三代

未出功名

且生活于市镇

直系三代

未出功名

且生活于农村

来自城市/

市镇/农村

1433

9587%

24017%

534%

171%

3

城市1042746%

市镇290208%

农村6446%

37人不详)

资料来源:整理自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130-208、231-303册。


①城镇经济的繁荣          ②阶层流动的固化          ③笼络士人的需要          ④自然经济的崩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4-07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春节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2·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元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是由唐、宋过渡到明、清,不断走向完备、成熟以至僵化的一个转折点。当然,与此相适应的是,自元以后,科举取士的弊端也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蒙古统治集团里,进身为官的途径多种多样,科举选士授官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条途径罢了。元代科举制度是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一个多世纪以后,在元世祖即位五十四年、建国号为元四十三年以后,才正式开科取士,实施的时间不过五十余年,其中在元顺帝时还有七年“诏罢科举”。据史料统计,元代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吏只占元代文官总数的百分之二强,数量微乎其微,所以科举在元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远不如其他封建王朝。

元代的科举只设进士一科,而元以前的唐代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还有俊士、一史、三史、三传、开元礼、道举、童子举和弘文崇文生等不定期举行的开考科目。元代科举对应试对象的资格,规定的不如其他封建王朝那么严格,显得较为宽松,除蒙古族、汉族知识分子外,西域、中亚各少数民族即色目人中的知识分子,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元廷依其归附的先后,将他们划归为汉人或南人的范围内)的知识分子,都可参加科举考试。明、清王朝开科取士,大体上采用的仍是元仁宗皇庆年间所制定的科举制度及其实施办法,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充实和完善罢了,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科举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元代科举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5-2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河北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