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
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
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
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
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
C.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D.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
2018-12-15更新 | 252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监察宰相而且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和宰相的关系变化反映了
A.御史和宰相互相牵制、互为仇敌
B.宰相已经失去了行政权
C.专制主义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相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A.丰富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正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围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铢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2018-06-10更新 | 7722次组卷 | 120卷引用: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4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前350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公元前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年~280年)西晋统一(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235年~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年~336年)
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年~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年~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白寿彝《中国通史》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8-06-01更新 | 44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对地方的监察称为“道察”,由察院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御史出巡,尤其是遣使巡察,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奏闻”。这一制度旨在
A.维护社会公正B.防止贪污腐败C.加强中央集权D.建立监察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汉书》载,刘贺被废为海昏侯,遣返昌邑国,并“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在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一些器物带有“昌邑”铭文,如“昌邑食官”等。据此可知
A.传世文献如实记载历史事实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
C.考古发现真实再现历史事实D.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补互证
2018-05-2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四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惠帝三年(前192年),部分地恢复了秦的御史监郡制度,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遣史分刺各地,督查监郡御史。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各设部刺史,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
B.州郡县三级体系的出现
C.强枝弱干的决策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这表明
A.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B.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C.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D.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