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代科举采用分省录取,“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额取中”,在庶吉士(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有潜质者担任)的选拔上,也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办法,如清初顺治年间录取的40名庶吉士中,直隶、江南、浙江各5名,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各4名,山西、陕西各2名,广东1名。清朝实行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保证科举取士各区域的平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唐承魏晋士族政治之遗风,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视家族背景;而到宋代读书人深受欢迎,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郎才女貌”成了官宦阶层的理想婚姻,“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宋代(  )
A.世家大族开始衰落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门第观念渐趋淡化D.社会成员身份已经趋于平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科目与内容

类目科目察举内容
特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发生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
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擢举各类专门人才或特种人才
岁举秀才、孝廉二科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
尤异、廉吏二科擢举地方官吏中之有功绩的吏能者

材料二 阳嘉年间,汉顺帝下令,士人不满四十岁原则上不能应选,倘若真的才学卓异,可适当放宽;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其中包括笔试;“诸生(儒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章句家法是儒学经术,“笺奏”则是行政文书;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

——摘编自阎步克著《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阳嘉年间察举制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汉代,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再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以经学、章奏为主。考问主体,则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这些举措
A.压缩了营私舞弊的空间B.消除了察举选官中的弊端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确保了各类人才为国所用
7 . 下图是魏晋世族分布图。对图中现象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制度因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2021-12-07更新 | 304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请按示例填写表格。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示例填写材料一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种选官制度是什么?其的主要弊端?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及所产生的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古代官吏选拔中得到的启示。
2021-12-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6次组卷 | 38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平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